•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专版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专版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热点·博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热点·博客
    机构论市
    目前可留意哪类股?
    中西部区域发展面临历史机遇
    资金流入 恒指强势
    乐观应对“三七”分化行情
    波动中期待“量峰”出现
    多空对决
    震荡整固后仍有机会
    主题投资行情向纵深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西部区域发展面临历史机遇
    2009年05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国元证券投资咨询总监 康洪涛
      ⊙国元证券投资咨询总监 康洪涛

      

      自国务院披露关于上海市“两个中心”建设的蓝图之后,上海本地股迎来了堪称火爆的行情。紧接着,在上海本地股、世博概念股的余温尚未褪尽之时,国家再度提出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引爆了海西概念的热潮。这看似不相干的两个地区,却先后引发了市场的追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一点思考:在这种区域概念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波浪式推进情形下,后市A股市场是否会演绎一出以区域板块为主导的轮动行情;如果出现这种行情,那么哪一片区域将会是下一波的热点?我们认为,从经济危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国家的产业布局结构和二级市场股票的行情来看,中西部板块存在着较为可观的投资机遇。

      

      应对危机,中西部优势明显

      由于中西部经济自身与外界关联度较低,包括房价在内的物价水平和增长幅度也较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较低,故而在本轮经济调整中,中西部地区受到的冲击亦明显小于东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受益财政刺激计划的程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这一正一反的影响,铸就了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危机中依然坚挺的英雄气魄。

      中国经济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经历了大幅的减速,主要是受到国内房地产投资下降、对外出口受阻的双重影响,上述冲击对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就房地产市场而言,与东部相比,中西部主要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更为合理,因而当地住宅的销售和投资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就出口冲击而言,中西部地区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显著低于东部地区,因而受到的不利影响也明显较弱。以出口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在中西部地区这一指标低于8%,而在东部地区则处于50%上下,这意味着同样的出口冲击对中西部经济的直接影响可能仅为东部地区的1/6。

      从“四万亿”的投资分配取向看,中央政府更倾向于中西部地区。以第一批的1000亿元投资为例,中西部省份大多分到三四十亿元,而东部上海仅拿到一个亿。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央希望实现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意加大对中西部的基建投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基建空间相对饱和,中西部地区在轨道交通、城市管网等领域具备大规模投资的潜力,更能顺应短期内扩大投资拉动经济的政策导向。

      

      东成西就,产业内移面临历史机遇

      由于在经济危机下中国出口收到了重创,故而降低制造业成本就必须有一个产业内迁的过程。政府一直希望利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推进这一产业转移的进程,将劳动和资本密集的外向型制造业从高商务成本的东部地区转出,迁入人力、土地、资源成本更为低廉的中西部,同时也为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然而迄今为止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目前来看,制造业向内地的转移可能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投资和经济增长将得到更为持久的激励。

      这个历史性机遇,便是在经济危机大环境下,政府为了振兴经济,对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大规模投入。随着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基建的推开,特别是交运设施建设的加速,内地企业面向出口的物流成本将得到显著的降低,由此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落户。我们从英特尔公司将其在上海的流水线迁至成都一例中,便能窥见端倪。并且,中国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将促使产业转移的推进。在此期间,中国先是充分利用外汇换资源,例如中铝集团收购力拓部分股权、中国五矿集团收购全球第二大锌矿开采商Oz Minerais、中国和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贷款换石油协议等。然后是四万亿带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铁路、公路、桥梁及电站将提振钢铁及水泥等主要行业的需求,并创造就业机会,抵消制造业裁员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能够更有效辐射内需市场的中西部地区,为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提供更有利的地理位置,这意味着制造业重心的逐步内移将伴随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而不断得到强化。

      

      蛰伏待机,二级市场股价有望表现

      一方面受益于经济刺激政策的倾斜,一方面较大程度规避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的活力将强于东部地区。从政府的态度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的主流增长点有可能从东部逐渐迁移到中西部,这至少会带来这些地区上市公司股价的重新估值,并且这种转移也会引发二级市场上区域变量执行情牛耳的局面。我们在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中,重点关注在08年和09年一季度业绩持续优秀,具备较强抗经济周期能力的优质企业。

      我们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将在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拉动下逐步复苏。看好中部地区受益于基建拉动的强周期投资品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内销占比高的公司)、煤炭、输变电设备、通讯设备;受益于经济复苏的强周期消费品,包括房地产、汽车、家电、银行;以及产能将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企业。根据公司成长性、政策扶持力度、能源类投资主线等思路,我们比较看好国栋建设、恒星科技、中炬高新、时代新材、方兴科技、轴研科技等牵涉到相关行业的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