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上市公司
  • 7: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专 版
  • 10:专 版
  • 11:专 版
  • 12:专 版
  • 13:专 版
  • 15:信息大全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5 9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失而复得水晶炉
    名家书画印章的
    造假与辨识
    首款建国金条成为通胀下的避险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名家书画印章的造假与辨识
    2009年05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鼎
      ▲图2
      ▲图1
      图3
      ⊙黄鼎

      

      钤盖在书画作品上不同规格、型状、字体、文字内容的红色印章往往原本是我们认识名家作品的可识别符号之一,相当于企业的品牌、产品的LOGO。多数鉴藏人对名家书画作品中常见的号章、闲章与鉴藏章等不同类型的印章并不陌生,就像我们对一个名牌产品的LOGO并不陌生一样。问题是,名牌产品被仿冒、名家书画被仿冒,恰恰都是从这个“注册商标”开始的,因此印章是不是鉴定名家书画的重要元素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自古以来,印章常被人以“印鉴”、“印信”所称呼,单从这“鉴”和“信”的称呼上就知道它原先达到的可信程度。在手工作伪印章的年代,真与伪的图章,差距明显,识别起来相对容易,因此把印章作为一个鉴定元素,是有“约定俗成”意义的。

      那么大家要问,时至今日印章对书画鉴定而言还有意义吗?可以肯定的说,高科技发达的今天,印章已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鉴证力与可信度了,且方法不当时它极可能对鉴定的真伪判断造成误导,最终倒致鉴定结论的错误。如果书画圈中人仍有人“不离不弃”于印章的“识真”作用,这对书画造假者而言,才是叫“正中下怀”!

      为什么书画印章的作用会一下子被如此的完全颠覆呢,其根源在于两个方面:先从印章造假说,现在可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透露,赝制印章只要借助电脑技术已然是一件既便捷又省钱(成本10元-20元便够)的事。作伪者只要把某名家某件真迹原作的印章部位放到精度相对较高些的复印机上按同大比例取得复印件或直接进行照相取样,接着将原印章复印件或影印件扫描输入电脑,由电脑控制执行“腐蚀”程序,就能做出一块仿真的锌版或铜版的片状印章,最后再将其粘合在适合的印章材质上就可供随时使用了。整个赝制印章的过程通常只要用二、三个小时时间。图1即是由电脑赝制的一方原书画名家陆俨少常用的,印文为 “穆如馆”的印章外观,它印出的印面是图2,与图3真印印面作比较,似乎凭肉眼很难辨别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我认为即便借助放大仪器帮助做辨别也往往无济于事。事实还不仅如此,如今的造假者在印章印面色泽(印泥色)的作旧处理上,也几乎能达到要“新”要“旧”皆“心想事成”的境地。那么造成印章作伪的如此猖獗的局面,正是因为人们把印章在书画鉴定中的地位看的太重了,这也是我们要说到的第二个方面,印章在书画鉴定中真的那么重要吗?从印章在书画鉴定中的地位说,印章充其量也只是书画作品“非主要构成元素”,它在辨真识伪工作中的说服力,绝对不能与笔墨、造型与题款等内容作相提并论,就像“3·15”打假时肯定不能只看外包装是否真,还要关注其“内容”——核心产品如何一样。再者说,画家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他的图章却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世,画家辞世后,真图章因各种缘由被人为的盖在假画上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因此,被鉴物上的印章“像”也好,真也罢,都不能证明当局作品的真实性。

      总之,通过实践的验证,说明对照图章的鉴定方式实在不可取。辨识名家书画的真或伪,还是以不看重印章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