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上市公司
  • 7: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专 版
  • 10:专 版
  • 11:专 版
  • 12:专 版
  • 13:专 版
  • 15:信息大全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5 9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1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1版:艺术财经
    将艺术创意元素注入陆家嘴金融中心
    也谈市场反应过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也谈市场反应过度
    2009年05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邱家和
      ⊙本报记者 邱家和

      

      金融动荡带来的艺术市场萧条,在有的人看来却是机会。比如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李旭就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些商业性的艺术机构自顾不暇,让非营利的艺术机构有机会做一些大牌艺术家的展览。他还指出,中国非营利的艺术机构太少,所以会市场反应过度:许多展览被取消,展览的画册缩水,北京有的展览居然要收门票等等。

      其实,市场反应过度,在艺术市场最火爆的时候也是如此。当年,众人追捧的大腕身价不断刷新,新的画廊与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形形色色的展览上各色人等摩肩接踵等等,现在看来都是过度反应。如今,随着艺术市场的由盛而衰,市场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的过度反应。经历得多了,人们就会看到,反应过度就是市场的本质——市场的本性,就是追涨杀跌的。

      因此,许多人在危机造成的萧条中看到的恰恰是机会,比如在李旭这样的非营利性艺术馆馆长看来,那就是资本失语、学术发言的好机会。其实,目前的市场萧条带来的只是商业标准的失灵:许多“当红”的作品身价大幅缩水,使凭借价格判断艺术品价值的人茫然失措,但在美术馆依然活跃的展览中,人们却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多元的价值体系。与此相比,市场的商业标准其实只是一种流行风尚。在中国当前的市场基础、文化氛围与买家群体的文化素质的条件下,那些流行的价格远远不能反映艺术品的真实价值。

      不过,李旭还是有他独到的观察,他指出,这与所谓“文化产业”的错误观念有关,把美术馆、博物馆统统划入“文化产业”,这是有问题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文化事业或者创意产业。其中关键是要把文化当作非营利的公益性事业。这是文化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他预期,政府对此会加大投入,因此,未来非营利性艺术机构会出现新的业态。

      令人欣慰的是,在文化事业前景看好的同时,创意产业方面也孕育着新的变化:本版报道的“波特营”就是一个例子,在上海浦东建设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在创业板箭在弦上的当下,艺术与产业的结合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可以断言,市场的过度反应只是暂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