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智慧封面
  • 2:股文观止
  • 3:大智慧消息树
  • 4:大智慧机构股票池
  • 5:大智慧大鳄猎物
  • 6:大智慧基金
  • 7:个股点评
  • 8:个股点评
  •  
      2009 5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股文观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股文观止
    全球股市大多已进入牛市
    沪深股市一周涨跌停板排行榜
    五洲明珠: 行业龙头呼之欲出
    无风不起浪
    土地价格拐点与地产股走势
    蓝筹绝境逢生 主题梅开二度
    我们还处于山的底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球股市大多已进入牛市
    2009年05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学伟
      □金学伟

      

      在中国股民眼里,牛市还是熊市要比股票市场的涨跌更为重要。只要说是牛市,哪怕跌个50%、60%也没问题,否则就跟你急。反过来,只要说是熊市,即便踏空50%、60%,甚至100%都会心安理得。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中,会诞生出许多强词夺理的说法。当年上证指数从1558点下跌,跌破了千点后,一位学者依然不同意这是熊市,说只要386点不破,这市场就永远是牛市。道理当然很对,386点是上轮调整的最低点,只要行情启动的低点不破,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正常回档。问题是,等跌破了386点再承认是熊市,又有什么现实意义?2005年的998行情也是如此,不超过2245点就是熊市反弹,一度成为坚定看空的理由。与此相仿的是,等超过2245点再确认这是牛市,意义也已不大。

      牛市还是熊市,实际上并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市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历史数据,来建立一个相对模糊的评判指标。比如在美国股市中,约定俗成的牛市标准是:涨幅超过25%,或上涨时间超过1年;而约定俗成的熊市标准是:跌幅超过25%,或下跌时间超过1年。因此,在美国人的书籍和文章中,我们常常可看到一些奇怪的说法:明明是一波熊市反弹,在他们嘴里,却成了一轮牛市;明明是一次牛市回档,在他们嘴里,又成了熊市。还有“1日熊市”、“3日牛市”等等,不一而足。

      如按这样的标准,从1994年到2008年的14年间,中国股市至少已有13波牛市和14波熊市,最短的一波牛市发生在1994年10月7日,当日上证指数从546点涨到759点,涨幅高达39%!想起来真够复杂。因此,对中国股市,我们不用美国佬的那套标准。中国股市的牛市标准应该是:指数涨幅超过50%——除了1995年的5·18行情外,所有熊市反弹的最大幅度均未超过50%;个股涨幅大于等于同期大盘涨幅的比例超过38%——从1994年以来的4轮牛市中,个股涨幅超过同期大盘涨幅的比例分别是40%、39%、52%、56%。

      从上述角度说,目前全球股市大多已进入了牛市:中国A股,从去年10月以来,两市加权平均涨幅已达73%,涨幅超过同期大盘的个股比例高达90%,创出历史新高的个股超过100家;美国道琼斯指数涨幅已达31.6%,标普500指数涨幅已达38%,纳斯达克指数涨幅40%;日经225指数涨幅33.6%;香港恒生指数涨幅52.7%……全球股市大多已越过牛熊分界线,媒体上之所以还在以反弹论之,更多情况下只是出于一种习惯。毕竟我们已习惯了把创历史新高的行情称为牛市,其他的一律以反弹论之。

      从走势层面看,近2周的股市也是牛市心态毕露。无论是2100点还是2400点,2次回调历时均在2周以上,幅度分别在13%和15%,而2579点的回调历时仅4个交易日,幅度仅为8%。尤其是4月29日和5月4日的2条长阳,成交量和上涨幅度之比创下近2个月来的最低值。股价朝阻力最小方向走,仅就这2条阳线来看,市场依然是下跌阻力大于上升阻力。

      不过在这强势中间我们依然可看到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大盘仍延续了4月以来的一贯作风,那就是:低位上涨,气势非凡;一旦创出新高,马上就表现出它的犹豫和迟疑,人们对行情能否进一步顺畅地向上发展还心存疑虑,市场的主动性买盘基本丧失抑或是迟迟不肯露面。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所表现的下跌阻力大于上涨阻力,往往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心理因素:长期的下跌会强化人们的看跌心理,使人们的心头笼罩上一层熊市阴影,使看跌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而长时间的上涨则会强化人们的看涨心理,使人们沉浸在牛市光环中,使看涨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一个是成本因素:通过不断的上涨换手和来回拉锯,市场的平均成本普遍提高,抛起来不再像原来那样出手就是,而是吞吞吐吐,迟迟疑疑,只有到一个相对高点,才会有较大的抛盘出现。本周大盘基本上就属这种情况。

      其次是由政策引起热点效应持续的时间开始变短。本次行情开始以来,政策面上的利好持续不断,而且每一个利好出来都可使相关收益板块连续涨上几天。而本周的海西经济区在板块整体上仅仅维持了一天上涨,第2天大部分股票就开始回落。虽然从常理看,这一热点效应还不至于如此短命,但走势的持续性开始变弱。

      上述两种情况通常容易出现在一波行情的后期,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指数来看,深综指已经到位,这基本上已没问题,继续上涨可作为超涨看待。消耗性的超涨隐藏着潜在弱势。沪综指尚未涨到其应有的理论目标位,因此,本周一些超大蓝筹股开始蠢蠢欲动。但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超大型股票实质上并无法构成大盘持续上涨的动力。一来市场的资金量与胆量还不足以支持这类股票的持续上涨;二来在宏观经济尚未进入佳境前,这种GDP公司能否有持续良好表现值得怀疑。

      其实目前我们最需关注的是创新高的个股是否会大幅减少。本周在大盘上涨的同时,收盘价创历史新高的个股依然多达35家,虽然比前段时间略有减少,但市场挑战新高的欲望依然旺盛。在这种情况下,大盘行情再延续2周左右似乎尚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