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特别报道
  • 4:财经要闻
  • 5:专版
  • 6:价值报告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观点评论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证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金融·证券
    4月机构开户热情回落 大小非减持仍处高位
    株洲高架桥坍塌
    人保财险迅速救援
    友邦保险单飞谋求在亚洲上市
    吉林
    举办创业板上市规则培训班
    中国平安投资重心向上海倾斜
    德意志银行外汇交易
    居亚洲市场之首
    工行与北京石油交易所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湘财证券获批
    升级服务部增至14家
    东吴证券即将进驻苏州工业园区
    银监会
    调整理财产品发售报告时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平安投资重心向上海倾斜
    2009年05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黄蕾
      张子欣

      ——专访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子欣

      ⊙本报记者 黄蕾

      

      四十刚出头的张子欣有着旁人艳羡的传奇色彩。在剑桥求学多年之后,作为“企业医生”麦肯锡的全球合伙人,他为亚洲金融机构“把脉动刀”,数十例已披露的企业改革案例便是其成功的注脚。

      1996年因“诊断”中国平安而与马明哲结缘,2000年他开始到平安报到上班。中国平安20年规划中的后10年,因这首位外籍总经理而悄变。

      5月16日下午,前来参加“2009陆家嘴论坛”的张子欣在上海接受了上海证券报的独家专访,将他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言以及对平安走出富通阴霾的信心和专注国内、精心布局上海的战略娓娓道来。

      

      综合金融这条路,平安走得不一样

      上海证券报:这次金融危机中倒下的都是综合金融巨头,中国平安的综合经营之路还要继续走吗?

      张子欣:综合经营模式,经过金融风暴之后的冲击能否维持下去?我想强调一点,综合经营这条路,中国平安走得不一样。这次倒下的金融巨头多数都因并购而起,而平安发展的综合金融模式,并不是经过大型并购,而是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发展而来。

      我们注意到,金融风暴中出问题的都是高杠杆、信贷证券化的业务,目前平安的业务中并没有这一类业务。我们唯一一笔全球系统化风险的投资就是富通,对我们来说,它是一笔宝贵的经验和财富,目前我们对此已经充分计提了减值准备,负面影响已充分释放。

      另外,部分国家未能够有效的监管金融创新,使监管跟不上创新的速度,这是这场危机爆发的主因之一。但中国监管机构一直靠的是风险防范,审慎、稳健、循序渐进地完善监管环境,因此,我们相信这将有利于避免中国发生类似的危机。所以,综合经营模式本身是非常符合中国目前发展的时机,长期也是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我们相信这个综合模式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机会,年金蛋糕

      上海证券报:您对上海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如何看,有什么建议,特别是保险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张子欣:我觉得上海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确实有很多优越的条件。过去二十年,上海金融行业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包括政策、监管、法规、环境等各方面。另外,人民币本身的定位也在逐步改变,在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过程中,上海也可以发挥牵头的作用。而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我觉得主要还是注重培养本地金融人才去适应越来越国际化的市场运作,当然也需要为海外引进的人才创造较好的事业、生活、文化交流等环境,在这方面,上海在过去几年变化非常大。

      就保险业来说,目前在我国金融运作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可能还跟不上国外成熟市场。未来的保险行业在产品创新、资金运用、福利保障计划等方面将有更大空间。保险行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会与银行、证券、资产管理之间存在很多良性互动,这种互动将来会越来越多。

      

      上海证券报:中国平安是最早提出“上海二总部”概念的保险公司,上海在平安的全国布局中的角色?

      张子欣:上海一直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投资渠道拓宽、人才培养、产品创新方面,我们都布局在上海。我们在上海有几百万的客户,目前我们在上海张江的后援中心已经有5000名员工,其他类人员也有3000多人。

      同时,上海将是我们资金运作的一个重要基地,这已经表现在了投资部门的设置上,我们的资产管理公司就设在上海。产品创新方面,我们的养老金、健康险公司,以及寿险、产险业务的管理、销售渠道、服务部门也都布局在上海。可以说,平安在上海有多年的根基。

      

      多线布局投资

      上海证券报:近期,平安的投资重点会放在哪个领域?

      张子欣:近期,我们肯定以固定收益类投资为主,配合保监会拓宽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把握债权、股权的投资机会,分散投资风险,优化投资组合。当然,随着股票市场逐渐回暖,我们也会看准机会适度加仓,但目前不宜进取。

      上海证券报:最近传闻平安在大量抛售民生银行股票?是否会参与浦发银行定向增发?平安下半年的股票操作策略?

      张子欣:我们觉得今年股票市场还会有一定波动,毕竟经济的基本面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中国的情况虽然还算不错,但毕竟全球的经济还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所以市场出现波动也是难免。我们还是以谨慎参与为主,把握一些加仓的机会。

      (近期抛售民生银行股票)这是一个正常的调仓行为,对于不同行业的板块,我们都会根据行情做一些加配或低配措施。至于是否参与浦发银行的定向增发,到时候看情况。

      上海证券报:在保监会即将放开的投资领域中,房地产也位列其中。平安在这方面有哪些布局?

      张子欣:我们正在密切关注,保监会在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也征求了保险公司的意见。我们在过去十年中,通过管理第三方资产的平安信托这个平台,累积了商业地产的投资经验,我们目前已有100多人的相关人才储备。我们还是重点偏向于写字楼和商场投资,在酒店投资上我们也会有一些尝试。

      上海证券报:PE也是将要被考虑放开的一大领域,平安一直很重视这块,能否简述一下具体框架?如何看待创业板的投资机会?

      张子欣:这要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平安信托下面就有一个PE团队,主要是管理第三方资产为主,在平安信托服务的客户中就有很多投资PE的需求;另一方面,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这边以保险资金运用为主,目前正在做相关PE业务的准备,正在储备人才和制定管理机制,并探索市场中适合保险资金投资的机会。

      如果未来平安证券中的客户也有这方面的需求,那我们也不排除会在平安证券下运作PE投资。在整个平安PE投资架构中,不排除平安信托可以担负更大的责任,平安信托的相关经验可以进行分享。

      关于创业板的投资机会,我们一直都在关注。在我们服务的客户中,也有一些适合去创业板融资的企业,我们也都在帮助他们做积极的筹备。主要还是看未来证监会的具体安排,我觉得还是有相当不错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