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特别报道
  • 4:财经要闻
  • 5:专版
  • 6:价值报告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观点评论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焦点
    十年合力谋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实现深度转型
    炒股不再是
    “赚一把就走”
    同是“5·19” 风景已不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十年合力谋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实现深度转型
    2009年05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翀 商文
      10年前的“5·19”行情,在10年中被纪念了10次。在对“5·19”的10次纪念之间,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5·19”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之处,恐怕就在市场上与下、庙堂与江湖的不能相忘——齐心协力地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并以此求得最大的圆满。

      我们纪念“5·19”,并非仅仅纪念那波澜壮阔的行情,而是需要以此作为新中国资本市场20年发展里程中的界石,在两个十年中,窥得共识与合力的价值。

      ⊙本报记者 周翀 商文

      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5·19”以来的十年间,在股指的轮回中,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在监管体制不断改革、完善和成熟的推动下,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基础进一步夯实,书写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自1998年集中统一监管体制建立以来,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证券期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2004年,中国证监会改变跨区域监管体制,实行按行政区域设监管局。同时,开始加强监管局的监管职责,实施“属地监管、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的辖区监管责任制,并初步建立了与地方政府协作的综合监管体系。

      与此同时,执法体系逐步完善。中国证监会在各证监局设立了稽查分支机构,2002年增设了专司查处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的机构,中国公安部设立证券犯罪侦查局,与中国证监会合署办公,负责侦查证券犯罪。

      2007年,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证券执法体制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集中统一指挥的稽查体制,设立了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员会、首席稽查办公室和稽查总队,增加了各地证监局的稽查力量。从制度上确定了“查、审分离”模式,形成了调查与处罚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集中查处了“银广夏”、“中科创业”、“德隆”等一批大案要案,切实保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三公”的市场秩序。

      然而,随着全流通市场条件下市场运行机制和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监管制度、监管方式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监管体系将向着多层次监管体系逐步转变。

      未来,以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组成的立体、多层次的监管体系的建设将日趋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也将成为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

      

      资本市场功能深度转型

      在财政和银行都比较困难的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确实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10年前的资本市场,只是一个在筹资方面小有成就的市场,并不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本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

      早期制度设计的局限,已经逐步演变成市场进一步发挥功能的障碍,甚至连筹资功能这个设立市场的初衷,至此也已无法有效发挥——即便在“5·19”行情出现的1999年,全年境内外筹资额也不过944.56亿元。

      而2006年以来的三年,年度境内外筹资额分别达到2463.7亿元、8858.71亿元和3852.22亿元,这三年的筹资额,占1999年以来10年筹资总额的61.07%。与此同时,股市流通市值也从1999年的26471.17亿元,迅速发展到2006年的89403.89亿元、2007年的327140.89亿元和2008年的121366.44亿元。

      在股权分置这一基础性制度问题得到解决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逐步丰富和发挥:一方面,上市公司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代表性不断提升。同时,资本市场加速了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集中,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就在昨天,长江电力携1075亿元注资“王者归来”,这种重量级的资产调整,在10年前根本不可想象。同时,中国资本市场终于可以为中国企业定出“中国价格”,促进了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估值回归,也引领了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在本土的积极实践。

      资本市场10年来的发展,也为改革金融体系,丰富居民理财,推动法律、会计制度完善和社保体系建设发挥了相当作用。

      

      资本市场结构深度转型

      1999年的股市投资者是不能根据自身风险偏好来选择投资品种的,正如1999年的企业不能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类型选择融资需求。

      10年来,虽然“市场”这个提法没有变化,但“市场”的内容却已与彼时判若云泥。如今,创业板基础制度规则已经发布近半,深交所中小企业板运行5年,“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50家。截至2008年底,市值10亿元以下的中小上市公司达到393家,适应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要求,适应创业企业、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正迈出坚实的步伐。

      与以股票为代表的权益类产品发展相应,近年来以债券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得到较大发展。以公司债为例,2008年,30家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998亿元,占再融资总额的43%,是上年的2.43倍。

      与此同时,我国推出了PVC、早籼稻、线材和螺纹钢、黄金等期货品种,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也在积极准备之中。

      资本市场成为经济晴雨表

      在股改之前,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不仅不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其走势反而与国民经济运行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

      10年来,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代表性不断提升,金融、制造业、能源、交通、石化等支柱产业市值占比大幅提升,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从1999年的不足25%提高到目前的60%(2007年为132.6%),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和占GDP的比重也从1999年的15%提高到2008年三季度的近43%。

      在这种基础上,资本市场初步体现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如果按照6个月的提前量来观察,可以发现2007年上半年股市的一路飙升提前反映了下半年CPI指标的攀升,2007年10月之后,股指进入下行区间,半年后的2008年4月,CPI也进入下行区间。同时,GDP增速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对应企业利润增速增加20个百分点的简单对应关系,也在过去一年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

      10年之间,资本市场已经实现了深度转型,由一个主要为国企解困和发展提供服务的筹资市场,转变为为国民经济保增长、调结构、提效率提供服务的资源配置市场;由一个股票独大的股市,转变为股票为代表的权益类产品、债券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期货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共同组成的资本市场;由单一层次的市场,转变为多层次市场;由出离于宏观经济表现之外的市场,转变为初步具备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