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多的试点,被称为“新三板”的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运行良好,成为不少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据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郭洪透露,截至目前,共有55家公司在该系统进行股份转让,9家挂牌企业通过该系统做过10次私募,实现融资4.7亿元。此外,经国务院批准,在总结完善基础上的新试点制度近期会推出,仍在中关村继续试点。
中关村股份代办报价系统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55家上该代办系统的公司中,有18家在财务上符合上创业板的标准。一些券商和投资者据此均认为,“新三板”是创业板重要的后备资源库。
不过,郭洪却表示:“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在郭洪看来,“新三板”是未来的场外股票交易市场,类似于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而纳斯达克并不是纽交所的后备资源库,二者为具有不同融资需求的企业服务,是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在监管理念、制度设计、投资者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郭洪介绍说,目前“新三板”越来越体现出制度上的优势,体现出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作用,因此,将来不排除会有企业愿意一心一意地留在“新三板”挂牌,即使其财务等各个指标都符合上市条件。
在他看来,创新型企业未必非要上市,选择“新三板”挂牌,还是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关键在于制度设计能否符合企业的融资需求。
事实上,自2006年1月“新三板”在中关村开始试点以来,不少企业都体会到了融资的方便快捷。三年来,9家挂牌企业通过该系统进行了10次私募,共实现融资4.7亿元。
“只要有投资者,企业可随时按需融资,融资规模自己决定,不需经过发审委的审核。”在郭洪的眼中,尽管与主板相比,通过“新三板”融到资金的规模不会太大,但创新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本身也不会太大,因此,通过“新三板”融资就是一条高效、便捷、低成本持续融资的途径。目前,“新三板”市盈率并不低,平均为16倍左右。
郭洪还透露说,国家有关部门已对“新三板”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完善意见,这一方案已获得国务院批复。
“新的试点制度应在5月份推出来,估计就是最近一两周的事情。”他说,“新的试点制度包括5项内容,首当其冲第一点就是建立投资者准入制度;该制度仍会继续在中关村试点,等到比较成熟以后,国家会逐步向全国其他具备条件的科技园区推广,最终发展成为场外股票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