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银保市场的整顿正一步步向纵深推进。知情人士昨晚向上海证券报透露称,上海保监局在近日召集寿险公司“一把手”召开的第一季度人身险市场形势分析会上披露,在监管部门不遗余力推进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银保(含邮政)业务增速放缓,但增长贡献率依然高达近50%,银保降温遭遇难题。另外,期限结构调整也不尽人如意,今年结构调整总体压力不言而喻。
调整不理想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寿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59.43亿元,增幅为9.28%。从今年第一季度的经营情况来看,上海寿险市场较为顺利地实现了稳步增长,但结构调整任务越发艰巨。
结构调整的巨压来自于银保难降温以及期缴比例较低。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的数据显示,从渠道来看,今年第一季度,上海个险业务保费收入49.57亿元,团险保费27.31亿元,银保保费78.16亿元,其他渠道保费4.39亿元。不难看出,银保依然是上海寿险保费贡献的第一渠道,占比高达49.02%。
结构调整的不理想还体现在期限结构上。同样来自上述渠道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寿险公司新单期缴比例为19.7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其他主要省市,其中10年期以上期缴保费6.83亿元,同比减少8.56%,比全国平均增速低42个百分点。
“由于一季度业务结构调整不够理想,后三季度公司结构调整压力依然很大。”上海保监局在会后下发的内部文件中总结称,目前寿险业务结构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银保业务占比过高,去年“8·19”会议后的调控成果遭到扭转;二是今年第一季度首年保费结构不理想;三是标准保费增速尽管比规模保费增速高,但同比下降近10个百分点,情况不容乐观。
监管忙布局
一位上海保险业资深人士分析说,上海寿险业今年第一季度所表现出来的结构调整难问题,一是因为上海市场本身对银保依赖的程度要大于其他主要省市;二也可能包含了季节性因素。“通常第一季度,保险公司有开门红的惯例,为了上规模,就会倾向于做银保业务。”他预计,从今年四月份开始,银保占比应该已经有所下降。
对于结构调整的不理想,保险公司有苦难言。一家中资寿险公司高层无奈地说,“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大部分人士都认识到了结构转型的意义,但在实际操作时公司必须有些策略考量,毕竟驱动公司转型的关键仍是考核杆杠。全年节奏和阶段性策略,两者较难平衡。”
即便有保险公司直呼调整有难度,但站在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结构调整对促进寿险公司利润提升的深远意义,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上海保监局根据第一季度形势开始紧急布局。
据知情人士透露说,上海保监局将研究制定一系列指标,包括标保增长率、折标率、10年期以上期缴率、退保率、保单持续率等,用以综合评价各公司结构调整的成效,并在行业内部通报,引导各公司有效开展结构调整。
另外,还将制定《上海市人寿(健康)保险公司关于银保业务手续费标准的承诺》,凡在上海的银行(邮政)代理保险市场销售五年期及以上的趸交保险产品,其手续费(含培训费)支付的上限为3.3%,任何寿险(健康险)公司不得突破。目前,该承诺正以讨论稿的方式在业内征求意见。
有保险公司人士透露说,上海保监局冀望以结构调整为契机,将通过试点方式逐步推行需求为导向的销售方式,通过要求保险公司自律的形式,制定投保人保险需求分析问卷和销售指引,逐步改变现有粗放型的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