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特别报道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2009 5 2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七成散户未跑赢大盘 千点反弹谁是赢家
    多数券商观点
    与行情“不合拍”
    长盛同庆转托管手续办理指引
    券商集合理财 净值平均上涨近三成
    同庆A、B类份额上市交易
    风险提示
    基金 偏股基金“被动”持股 完胜阳光私募
    天量资金流向何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天量资金流向何处
    2009年05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公告称,由于一些基层银行审核把关不严,一些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和发票办理票据贴现,部分贴现资金被存入银行谋取利差,而未注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中。

      就在欧、美等国银行业依旧被流动性紧缩的阴霾所笼罩时,我国银行业上演了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信贷的罕有历史:自去年11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半年时间里我国共新增贷款超过6万亿元——这一数字是去年全年的1.2倍。

      这些资金究竟有多少进入到了实体经济?其对保增长具有怎样的支撑作用?万亿元资金的背后或又深藏哪些隐忧?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

      

      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贷款占比过半

      即便是与历次经济扩张时期相比,当前我国银行业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放贷高峰。这些巨额信贷究竟去了哪里,成为市场最关心的话题。

      持续跟踪信贷流向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给记者描绘了近期新增贷款的流向图:半年来,信贷资金至少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了以下三个领域:其中为配合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绝大部分资金通过银行贷款进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体经济领域中;一小部分资金通过票据贴现方式被企业借出后,又再度被企业存入银行;此外,不排除还有一部分资金进入到了资本市场。

      记者根据央行公布的月度金融统计数据测算,半年来,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近4万亿元信贷资金中,相当多进入到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基础建设中,支持了国家保增长目标的实现。

      此外,按照郭田勇的估测,今年以来,一些企业还曾通过低息票据贴现的方式,将获得的信贷资金“翻转腾挪”存入银行以牟取利差。

      “因为其间利差一度相差0.2个百分点以上。这对于缺少订单的企业来说,把信贷资金存入银行上吃利息绝对是一笔‘安全且不菲’的收入。”郭田勇说。

      这种银行信贷“空转”行为产生的结果是票据融资和企业存款金额的骤然增多——前4个月我国票据融资增加1.6万亿元,占银行新增信贷的30%,是往年份额的6倍;同时今年一季度企业存款激增2.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居然多增了2万多亿元。

      “除了‘趴’在银行账户上吃息以外,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们发现,信贷飙升与股市行情以及房地产市场所谓的‘小阳春’,在时间节点上是重合的。”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进一步补充。

      

      巨额信贷怎样支撑中国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如果将经济比作一条大船,资金就是“载舟之水”,在全球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半年内6万多亿元信贷资金的增长,若能充分进入实体经济,则无疑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力的支撑。

      经济学家归纳认为,我国巨额信贷的投放正在产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打掉通货紧缩的预期,二是在资金量上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国务院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企业家去年四季度的信心处于低谷,试想如果没有如此规模的信贷投放,如果形成了通货紧缩,那现在将不是目前这个较为稳定的局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

      

      激增背后是否暗藏隐忧

      在巨额信贷逐月增加的同时,人们对信贷风险的担忧也与日俱增。信贷激增的背后是否积聚着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成为从官员到学者都格外担心的问题。

      “根据银行业务经验,在信贷投放的操作上,如果信贷增长超过20%,基本上信贷员都会相当忙碌,资产质量的下滑需要提防。”巴曙松指出。

      其次,大量信贷涌入某些行业是否导致重复建设等问题也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从历史上看,信贷激增与企业重复建设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信贷激增往往会带来重复建设,而重复建设意味着项目回报率低,又往往会进一步引发不良贷款率的飙升。”张明认为,国家在“保增长”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结构的调整,这对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当前国家信贷投放应格外注意结构问题,不应让激增的信贷成为今后产能过剩的隐患。

      此外,如果信贷资金未能充分进入到实体经济,则还可能在远期引发通胀之忧。

      巴曙松指出,在实体经济的需求没有起来之时,信贷又被高速投放出去,可能会形成局部的资产泡沫,这对于经济的持续复苏来说不会是好现象。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