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信息披露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22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
    大宗商品又到“十字路口” 三大宏观因素定走向
    “中金所茶座”
    第十六期昨举办
    PVC:反倾销保护“形同虚设” 进口树脂冲击中国市场
    国际期货市场行情
    阿根廷向中国出口大豆保持高速增长
    美战略原油库存决定油价长期走势
    市场缺指引
    连豆调整压力显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宗商品又到“十字路口” 三大宏观因素定走向
    2009年05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特约撰稿 梁洁  
      郭晨凯 制图
      ⊙特约撰稿 梁洁  

      

      3月以来,以铜、大豆、豆油、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先后展开了新一轮强劲升势,各主要品种由轮动领涨发展到暴涨暴跌屡现于盘面。而近几日国内商品期货集体同涨同跌(黄金为反向),显示基本面各异的众多商品受宏观因素的影响正在加大。

      目前支持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的三大宏观因素,分别是:

      1、经济回暖迹象及中国因素。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各国经济下滑的步伐正在放缓,同时中国因素备受瞩目,市场认为中国需求强劲,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中国近几月铜、原油、大豆、铁矿巨量进口且大幅增长;

      2、美元走软。美元下跌及美元继续走软的预期支持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美元指数收盘价3月2日至5月18日降幅为7.1%,大宗商品市场成为全球流动性的避风港。5月11日美国将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预期上调至创纪录的1.841万亿美元,投资者对美元指数下跌的预期或大于上涨;

      3、通胀预期。美、日、英、欧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中国前4个月新增贷款5.17万亿元,M2显示流动性空前充裕。而类似的政策措施或将继续延伸,投资者对通胀的担忧有升温趋势。

      笔者认为,上述三大宏观因素的变化仍是影响大宗商品后市走向的关键因素。

      首先,经济复苏之路是曲折反复的,市场对于经济的乐观情绪并不坚定,中国需求或低于预期。各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处衰退中,经济复苏之路漫漫,经济形势出现反复的风险犹存。对美国经济好转的乐观预期并不稳固:5月13日公布的美国零售额数据低于预期,美股三大指数大挫;5月19日公布的美国4月房屋开工数据令人失望,伦铜伦铝应声大幅下滑。

      关于中国因素,判断中国经济就此稳步回升还言之尚早,更难言以中国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关于中国对部分资源的巨量进口,还需进一步考察其是否被有效消化。沪铜伦铜比价前期处于高水平且国内现货高升水,铜进口大增有跨市套利行为的因素;国产铁矿现货价与外矿到岸价存在升水,刺激贸易商进口囤货。随着大批商品进口的累积,现货价格回落压力加大。

      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之后,其支撑将明显减弱。在经济低迷背景下,最终决定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应是复苏的真实需求。

      其次,主客观因素预示,2009年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落空可能性较大。从客观因素看,近期经济数据显示其他世界主要货币所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恶化相对于美国或更为严重,因而支持美元走稳;现实条件还难以动摇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的地位。从主观因素看,若出现持续的美元贬值,会引发市场的相关反应,政府债务的持续性问题将难以解决,无法维持低水平的长端利率,导致资本流出,因而美国现阶段仍需维持美元的相对稳定。

      从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至今,美元作为避险工具成为与经济形势负相关的指标,与经济状况及美股走势反向而行。随着投资者对经济危机恐慌情绪的逐渐消化,美元币值与经济走势将寻求平衡,逐渐脱离前期的高度负相关性。

      从截至2009年底的中期看,美元贬值的预期落空可能性更大。但不完全排除经济企稳复苏早于预期的可能性,则美元可能较小受到政府行为影响而趋于温和贬值。

      再次,在通胀来临之前,关注通胀预期是否维持不变;通胀来临之后,关注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如何转化。美国基础货币大增并不必然导致通胀大幅上升,美国信贷紧缩使广义货币增长乏力;供求缺口和劳动成本对通胀影响力较强,而M2对通胀的作用相对较弱且滞后期长。从各国CPI和PPI数据看,只能反映通缩有所缓解,远不能说明出现通胀的趋势。因经济政策措施的累积效应,预计中国与美国均不会出现持续的深度通缩,通胀终将到来,但从通缩到通胀一般需要2至3年甚至更长的过程。

      各主要经济体现阶段的关注重点,是信贷市场恢复和经济复苏。而当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逐渐累积,将推升通胀水平,同时令财富流向资源出口国。处在全球经济调整的周期中,通胀将大大增加经济复苏的压力。由此可见,中期通胀风险比短期通缩风险更令人担忧。倘若通胀提早来临,后市须密切关注各主要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如何转化。

      综上,资金推动的本轮行情中,大宗商品的价格短期内仍维持高位震荡的格局,但也难以再延续前期涨势,震荡将呈现幅度大、节奏快的特点,大宗商品价格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短期多空风险均较大,观望为宜。从长期看,全球经济的回暖与通胀将对大宗商品价格构成支撑,投资者可借中线调整时机在投资组合中配置或做多大宗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