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陈述重点说明“景观摄影”
蔡萌认为,“景观摄影”是近年来出现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一种转型现象,是指一种建立在冷静、理性、客观的观看方式主导下,以“人造景观”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转型。这种介于传统纪实与当代艺术观念之间的摄影表达已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实验的新热点。
他认为这种转型主要来自四个层面:一、是一种摄影概念认识的转型,指在摄影观念、意识形态和主体认同方面的巨大转变;二、是一种摄影类型样式的转型,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西方当代摄影中“类型学摄影”的影响;三、是一种当代摄影自我完善的转型,与所谓“观念摄影”中没有“摄影”,而纪实摄影中缺乏“观念”相反,这里既有摄影又有观念;四、是一种摄影观看方式的转型,“景观”既是主体又是对象,并呈现为一种“无表情外观”。
展览分类挪用摄影术语
双年展主体部分分别是“写真”(老照片)、“感光”(纪实摄影)、“显影”(景观摄影)、“放大”(观念摄影)。蔡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显影”采用摄影术语,是一种挪用,一是希望回归摄影的本位,二是隐喻新的摄影现象、类型、热点。这种热点慢慢浮现,好比照相术中的显影。
他表示,“放大”也是挪用:观念摄影是个人经验的放大、释放。这种经验包括视觉的经验,也包括社会的经验、生活的经验。放大既是观念摄影在摄影媒介、材料上的延伸,如艺术家介入录像、装置艺术的创作等,也包括在作品尺寸上的放大;此外,还有仪式感的放大。
中国摄影需要传统的构建
蔡萌表示,作为策展人,他希望显示历史的上下文的关系,如吴印咸1975年拍摄的北京饭店内景,与今天的景观摄影一脉相承,更可以追溯到梁思成早年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摄影作品。他还指出,从早期家庭影像所表现的仪式化倾向,与当代艺术中的摆拍相联系,可以看到仪式化背后对永恒的价值的追求,被艺术家无意识地借用。
他还强调,中国摄影面临的问题是缺乏传统,缺乏文化的内涵。而中国摄影传统的缺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问题。当代艺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传统的建构。摄影双年展希望通过抛出话题引发艺术家、学者的争论,促进创作的探索,来重建中国摄影的传统。他还透露,在摄影的收藏、整理、发掘、保护、展览、出版等方面都走得比较靠前的广东美术馆,在面临收藏的范围是全球化的还是本土的摄影时,打算选择基于中国本土摄影的收藏。他们还将向社会开放摄影馆藏与摄影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