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应尤佳
在全球金融动荡之下,“海外抄底”之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并购贷款、重组税法先后出台,似乎又为国内公司的海外并购增加不少筹码。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国内企业是否适宜实施海外并购?海外并购又应该怎样实施?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并购俱乐部秘书长费国平。费国平表示,国内一些中型企业比较适合“走出去”战略。如果真要走出去实施海外并购,就要想办法买那些过去想买却买不到的资产。
上海证券报:对于想走出去的国内企业来说,当下的经济环境是否适合?
费国平:目前的国际市场情况是全球流动性不足,经济回暖处于徘徊阶段,对于有能力、有需求并购的企业而言可能会对资产价格和市场发展趋势看不清楚。但全球产能过剩,又必然催生企业通过并购重新优化资源配置,削减过剩产能现象。
从国内市场现实情况来看,我认为从下半年开始,中国并购市场将会率先缓慢走出低谷。因此,无论是从银行放出的流动性,还是企业自身的需求,产业转型的压力,都会推动这一轮并购。但无论跨国并购交易本身的成本,还是跨国经营的成本,相对于在本土经营来说,都是非常高的。因此,一方面中国企业要抓住机遇走出去,同时也要关注本土的并购整合机遇。
上海证券报:国内企业如何抓住这一海外并购机会?
费国平:其实,中国企业能否抓住这一轮全球并购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市场松绑的程度。表面上看,政府现在不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但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有利于活跃并购市场的投融资、金融、税收等制度。
上海证券报: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需要注意什么?
费国平: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能只看价格,这一轮的资产价格走低,是全球性的,而非区域性的。特别是这一轮的价格下降,伴随的是“去泡沫化”。“去泡沫化”就意味着资产价格中短期内,不可能回到危机之前的价格。
所以要认清楚,金融危机到底带来了什么并购机遇。现在大家谈海外并购的机遇,大部分是说价格机遇,但是价格究竟是不是机遇?当我们庆贺收购成功的时候,对方会不会因为廉价资产的高价出手而同样举杯庆贺?
上海证券报: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应选择什么样的并购对象?
费国平:要去买我们过去买不到却一直想买的。全球范围内看,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我们今天买来的便宜货,未来可能继续缩水。海外收购也一样,买需要的才是值得的。如果早期的对外开放是市场换技术,那么今天的走出去,应当是拿钱换技术。中国产业的竞争技术,一方面要靠自主研发,一方面要靠海外收购。
上海证券报:什么样的企业适合走出去?
费国平:观察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路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具备资本、技术、品牌、管理和全球网络等优势的跨国公司,大部分是通过合资、独资、并购不同阶段的试水逐步进入的。竞争力依然处于劣势的中国企业,一步跨出去并购需要慎之又慎。
从中国整体战略上看,多出去些中型企业比较合适,不会都犯错,都吃亏。在金融和各种资源上,应当向中型企业倾斜,通过这些企业与全球的价值链、产业链的融合,提升中国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