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2009 5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物业税需要权衡的多重因素
    招揽天下英才 欧盟推“蓝卡”
    调整信贷结构 “压”“保”大有文章
    奥巴马
    “降低外部融资需求”的潜台词
    那些在定向增发名义下的暗箱操作
    中国需尽早部署应对美元的金融战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物业税需要权衡的多重因素
    2009年05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子勋
      ⊙周子勋

      

      国务院《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中的一声“研究开征物业税”,立马将物业税再一次推到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上。

      物业税又称财产税或地产税,主要是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要求其承租人或所有者每年都要缴纳一定税款,而应缴纳的税值会随着不动产市场价值的升高而提高。不可否认,开征物业税有利于各类企业公平竞争,有利于解决房和地分别征税带来的税制不规范问题,有利于解决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存在的计税依据不合理问题,有利于正确处理税和费的关系,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然而从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来看,在现阶段,真要开征物业税,面临的问题还是非常多的,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开征物业税,在当前至少有三个难题:

      第一,物业税属于财产税,其征收必然主要采取个人申报的方式,而在现行体制约束下,人们自觉报税的可能性恐怕微乎其微,政府查税的难度和成本也会非常高;这在个人所得税上的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

      第二,开征物业税,势必要免除土地出让金,那么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就要推倒重来。然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保证土地出让的公平公正呢?现在全国各地都是实行出价高者得,开征物业税后是不是还得凭关系来拿地?这样的土地出让将形成一个绝对的垄断市场,这种局面的后果将难以想像。在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背后,涉房党政官员干部频频落马,就说明了这个环节上的利益陷阱有多深。所以,如何保证土地出让的公平有序,是开征物业税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第三,将现行的土地税费改为物业税,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现行的分税制环境下,增值税的75%上缴中央,25%留作地方。近年来增长较快的所得税也改为共享税,这使得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尽管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地方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高。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地方税收生成能力有限,地方政府的行政运转和工资支出主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实现。

      相比之下,由城市扩张和土地占用带来的税收,主要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营业税、所得税及耕地占用税等,则全部由地方享有。为此,在地方政府选择开掘和扩大能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的税种征收渠道中,发展城市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土地征用成为首选。城市扩张带来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发展,近年来已成为地方财政预算内的支柱性收入。

      在东部地区一些发达县、市,由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创造的税收,是地方税收中增幅最大的两大产业,增幅高达50%至100%,这两项税收占到地方税收的37%以上。在地方政府债务状况已经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倘若土地收入再大幅减少,无异于雪上加霜。虽然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务院已经放行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但是从最近几个地方政府债券在二级市场零成交的实情来看,地方政府债券实在难以解决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中的根本问题。由此带来的结果可能是,要么物业税遭到地方的反对而无法推行,要么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而这两种结果,显然都是不可接受的。

      开征物业税是大势所趋,是与国际惯例接轨,但在开征之前,还有太多的准备工作要做,比如在财政税收体制上改变目前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局面。说到底,只有健全的土地税收制度,才能促使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