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再度暴涨,5月涨幅近30%,创下10年来最大的单月涨幅纪录。在不知不觉的半年之中,从2008年12月22日跌至33.87美元/桶之后,石油价格几近翻番。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7月份的期货价格载5月29日报收于66.31美元/桶。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油价暴涨暴跌,显然不是因为实体经济的供求关系,否则怎么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从石油的商品属性看,和其他大宗商品相比,除了有期货交易市场之外,它还具有国际战略性商品的特性。当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讲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就是在这个理念之下,基辛格博士亲自导演了1974年的石油危机——就是他与伊朗国王的密谋使油价飙升4倍,前后只用了不到7个月的时间。“魔鬼博士”基辛格先生的秘密外交在70年代翻云覆雨,如今仍有许多不解之谜。所以,每当油价暴涨暴跌之时,人们总是禁不住要问:谁是油价背后的魔鬼?
国际互联网产业发展到现代,秘密外交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是油价的暴涨暴跌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石油、粮食和货币,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都在巨幅动荡,难道基辛格式的魔鬼人物又回来了吗?应该不是。时代不同了,石油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产、供、销链条。在石油的生产环节后面多了一个储备(或囤积)。在石油的供给环节后面,多了一个交易(或炒作)。于是链接在一起共五个环节:生产→储备→供给→交易→销售。和其他一般商品不同,储备(或囤积)的石油可以和交易(或炒作)的石油在金融市场上衍生出多种金融产品。在挂钩石油的金融产品交易市场上,大型国际投行的做市商交易业务在过去10年内迅速扩张——比如高盛公司作为石油关联产品最大的做市商之一,在该项业务产生的做市商交易收入连续数年占其公司总收入的50%以上。
在2008年石油价格发生非理性暴跌之后,石油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也随之进入枯水期。但表面风平浪静,其实暗藏玄机。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一度下跌到金融危机最严重的600多点之后悄然回升,至5月13日达到2332点,这是后金融危机的高位。BDI指数的迅速回升说明海上储运的需求在迅速恢复,而这种需求的增长却并没有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因此可以推论,这种储运需求的增长应该来自于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海上囤积活动。也就是说,在油价和运费“双低”的市场环境之下,海上突然漂浮起一个巨大的移动“油田”,她和地下及海底的油田一起静静地等候着市场的复苏。这个漂浮的“油田”游离在石油的生产和供给之间,面向两个市场释放出巨大的投机利润:其一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其二是石油期货交易市场。于是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复苏的预期产生之后,石油的现货、期货和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性需求同时放量。油价就在这三重魔力的作用之下出现了大幅度飙升。
在石油价格暴涨暴跌的背后,各种金融交易魅影重重,这不是一个博士或一个国家的阴谋,而是一个多层次交易市场上的博弈。它不仅会发生在石油市场的背后,而且会发生在其他大宗商品交易的市场背后。现代金融业已经从银行金融的时代进化到证券金融的时代,而证券金融是交易导向型的商业模式。在这里,任何资产的价值都取决于预期的或真实的交易。石油价格的暴跌,很容易转化为价格暴涨的预期,而在价格波动的预期中,蕴含着各种交易性的暴利机会。
不仅如此,在石油价格涨跌的背后,股票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个新能源板块,也随着石油价格的起落而暴涨暴跌。比如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江西赛维(代码LDK),股价波动比石油价格更加剧烈。该股去年股价高达76.75美元/股,今年3月股价最低仅为3.75美元/股,5月初也随着油价反弹而回升到近11美元/股。如此巨大的投机性利润,都随着石油价格的指挥棒翩翩起舞。这也是隐藏在油价暴涨暴跌背后的魔鬼之一。现代金融市场,是一个天使与魔鬼共生的舞台,你可以指责她冷酷无情,也可以赞美她魅力无限,却无法忽视她的客观存在,更无法改变她的翻云覆雨,反复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