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观点·评论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6 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钱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钱沿
    新股发行新规或削弱打新产品赚钱能力
    上海世博银正式发售
    IPO新规成型在即
    中小投资者盼来多少利好?
    工行托管账户
    助力“理财托管”
    平安银行推时尚信用卡
    信贷类理财产品“绑”上外币
    美元贬值 黄金投资持续升温
    中行博弈新品发售
    光大银行
    推出网银动态密码方式
    招行“招财金”
    提供异地提金服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股发行新规或削弱打新产品赚钱能力
    2009年06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苹苹
      金融危机袭来之后,随着IPO的暂停,红极一时的打新产品淡出投资者的视野。日前,证监会发布新股发行改革征求意见稿,让许多投资者又生出一些期许:打新产品是否能够在IPO重启后再度成为投资者获取超额收益的安全通道?资金无风险套利的神话能否继续?记者采访业内人士后发现,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或将削减打新产品的赚钱能力,而以往的低风险高收益产品将向风险增大、收益减少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 金苹苹

      规模受限 收益减少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证监会发布的新股发行改革征求意见稿,重点在于“申购新股向中小投资者适当倾斜”的规定。而重中之重,则是意见稿中对于“单个账户申购上限不超过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的规定和对于新股定价制度进一步市场化的改革。

      “从以往看,决定打新股产品收益情况的,主要是中签率和上市溢价两个方面。”国泰君安君得益投资经理汪建分析道,“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意见稿中对于新股申购门槛的降低,让市场中参与打新股的市场主体越来越多,会让打新产品的收益在未来有下降可能。”

      在此次改革前,市场上参与打新的机构投资者相比中小投资者,具有明显优势。它们可以同时参加网下、网上申购。此外,凭借资金方面所具有的绝对优势,在中签率方面也远远高于中小投资者。

      但是在这次改革中,规定了机构投资者在未来申购新股时,只能在网上和网下两个渠道中选其一。此外,本次改革的另一要点即是对申购资金的规模进行了明确的限制。规定了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将设定上限,原则上不超过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

      因此,对于机构而言,新规出台后,它们能够参与网上申购的资金规模就相对有限了。尤其是对于资金规模动辄上亿甚至几十亿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参与网上申购的意义更是明显减小,对于集合信托类的理财产品也更为不利。“因为网上申购的实际收益率远低于网下配售收益率,所以未来机构投资者会更为偏重网下配售。”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理财师李吉分析,他同时指出,机构在参与网下申购时,还需要付出一定的锁定期的机会成本,因此在机构参与网下申购时,风险也明显增大。

      当然,未来市场上的打新股产品也不排除获得较好收益的可能性。光大银行银行上海分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徐欣分析指出,“如果IPO重启的时机不错,遇上市场有大的行情,再加上投资者的信心很足,也不排除打新产品仍能有获得较好收益的机会。”

      打新产品风险或增

      除了收益率的下降,本次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或许还将增加相关产品的投资风险。

      “以往的理财市场上,打新产品一直是以低风险、高收益的形象出现的,但是今后,打新产品的风险会增加不少。”李吉表示,此次改革中涉及的新股定价进一步市场化,意味着今后上市的新股溢价空间将大大缩小。“以前的新股都是按20倍市盈率来定发行价的,但是未来向正常询价方向发展的定价机制,让新股的溢价空间变小。”

      另外,A股市场的散户市场特征明显,投资者虽然热衷新股投资,但风险意识淡薄。李吉指出,新股投资其实也有风险,国际上的成熟市场,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比例达到20%左右。我国历史上虽然只有少数企业首日收盘“破发”,但是在上市后不长的时间里有很多跌破发行价的例子。新股定价市场化后,“不排除上市首日会出现更多‘破发’情况,到时候投资者不仅无法获得高收益,反而本金还面临损失风险。”

      因此李吉建议,在未来投资打新股理财产品时,投资者首要的任务便是关注其中的风险。“要先看看产品说明书中是否有本金保障的条款,因为‘破发’很容易造成本金损失的风险。”其次是要看打新股投资在整个产品中的投资占比问题。“以前是那些纯粹打新类的产品收益最高,但是现在打新股的资金占比越高,产品的风险越大。相反那些平时投资债券或者做融资信托类的产品,在闲时打新股的产品,倒是更易做到安全与收益并举。”

      而据记者了解,很多机构虽然仍在密切关注打新股类产品,但是IPO重启的很多细则尚未出台,加上新股发行改革征求意见稿中对于资金规模和网上、网下配售的单项选择等限制,让机构投资者在设计相关产品时也更注重申购收益率和可申购规模等诸多因素。因此未来市场上即便IPO重启,打新类产品也未必马上就会推出,更大的可能是那些把打新股结构设置其中的部分资产管理类理财产品会在未来大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