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产业错位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整体竞争力。
⊙本报记者 吴芳兰
主攻方向各有不同
在产业振兴和升级大背景下,上海和江苏选择了不同的产业主攻方向。
6月1日,江苏省政府传统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新闻发布会。江苏省列出了14大省级产业,涵盖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则放在纺织、钢铁、轻工、有色金属等四大传统产业。
而此前一天,上海专门召开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并且细化了9大重点领域,上海预计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化总产值达11000亿元。
长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复兴告诉记者:“上海和江苏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现有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发展侧重点。”
统计显示,江苏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4%,其中传统产业功不可没。2008年江苏省四大传统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47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9.2%,其中纺织工业实现销售7696.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钢铁产业实现销售7037.9亿元,钢和钢材产量列全国第二位。
根据江苏省纺织、轻工两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预计到2011年,江苏纺织、轻工业销售收入将达23600亿元,并培育出22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上海预计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化总产值将达到110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加4500亿元。
提升长三角整体实力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各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的情况一直存在。有数据显示,江苏、浙江、上海之间产业同构比例一度高达92%、86%和78%。
2005年出台的《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与《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纲要》中,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产业等均为各地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业的有8个,选择电子信息业的有12个。
产业趋同致使长三角内部竞争多于内部联合,行政边界地区竞相压低地价、优惠政策攀比等不断上演。
在金融危机和产业升级叠加的背景下,作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选择高端制造业,而拥有比较优势的江苏则选择了传统制造业。上海市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指出,上海经济发展将从投资拉动型转为创新推动型,资源紧张和各项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必须选择高新产业,着力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注意避开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高新产业。
“长三角经济圈开始谋求错位发展,避免产业结构趋同。”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复兴表示,江苏和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重要成员,产业差异化越大越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产业互补与融合,增强整个长三角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