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研究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6 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5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5版:产业·公司
    腾中竞购悍马 山西资金或为幕后推手
    国内外巨头
    欲加大投资掘金中国水务业
    腾中“驭”马需过三关
    售20%股权 奇瑞融资29亿备战新能源项目
    安徽出台汽车产业振兴规划
    日本平板电视
    5月份销量增加
    多家地产商
    提前跻身“百亿军团”
    陈天桥:
    盛大将进军音乐产业
    深航携手无锡市政府
    三年内新增11架飞机
    难耐楼市升温 房企纷纷加紧筹资拿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腾中“驭”马需过三关
    2009年06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记者 吴琼

      

      6月3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下称“腾中重工”)宣布达成谅解备忘录,前者将悍马品牌出售给后者,交易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这是金融危机之后,首家抄底美国整车资产的中国企业。不过,上海证券报昨日获悉,政府主管部门极可能不会批准此项收购。

      双方的公告没有透露交易金额,目前市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交易略低于5亿美元;另一消息称,悍马将得到约1亿美元和其他方面的承诺。

      此前一直低调行事的腾中重工总部位于四川成都,是集生产特种车辆、道桥构件、建筑机械、石化设备四大系列产品于一身的民营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如上述交易成行,腾中重工有望从工程机械领域跻身乘用车制造领域。昨日,腾中重工内部人士称,收购悍马主要因为悍马品牌的美誉度及其在中国的品牌认可度。

      尽管腾中重工高层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怀疑,并认为“消化”悍马之前还需要过三关:第一关,能否得到中国主管部门的批准。熟悉海外收购流程的人表示,政府部门将对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进行审查,超过1亿美元的交易将会被特别关注。今年以来,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已多次透露不提倡收购海外整车资产,但鼓励收购海外汽车零部件资产。

      第二关,悍马能否在中国生产,关系到腾中重工能否消化吸收悍马、并最终获得抄底的好处,否则收购悍马对其有害无益。“在中国生产悍马,需要有相关部门下发的准生证。在国家强调整合国内闲置资源的情况下,很难拿到乘用车的准生证。”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张欣指出,“如果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后,拿不到准生证,就无法充分利用悍马在中国市场的美誉度。”

      第三,名不见经传的腾中重工如何支撑悍马庞大的海外运营成本也是一个谜。按照交易规定,未来悍马将在美国保留3000个工作岗位,包括其153家国内经销商,悍马总部仍在美国。“如果期待悍马在中国的热销来支撑,这有些不现实。”张欣指出,“消费者能否认可四川生产的高级越野车悍马也是个问题。此事已有先例,印度塔塔收购了捷豹后,消费者就不买账了。”

      此外,悍马油耗过大,因此在成功收购悍马后,将需对悍马进行技术改造。腾中重工内部人士表示,前期已经进入与专家探讨的阶段,待收购完成后可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