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研究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6 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理财
    用数据来解释地产股走强原因
    将挑战2800点
    风格转换过后看什么?
    十年嬗变:前进中的证券研究(下)
    cnstock
    大象跳舞,不用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十年嬗变:前进中的证券研究(下)
    2009年06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晓晖
      ⊙张晓晖

      

      精细化阶段

      证券研究的精细化阶段是在2001年见顶2245点之后。后来发生了许多事情——

      银广夏几乎是第一个撞在枪口上的庄家。经过权威媒体多方张扬的企业,曝出了两个消息:一是刘姝威研究员发现了财务造假;二是某著名私募基金经理在供电局查到的企业用电每月只有一百多度,仅仅相当于一个家庭的用电量。太阳一出,冰山也得化。银广夏轰然倒下。

      后来还有中科创业的中科系。随着监管的严厉,一个个的资本玩儿家倒下了。这个系那个系土崩瓦解,都没“戏”了。直到德隆系完蛋,达到了高潮——新疆屯河、湘火炬、合金投资,股价像断了线的鸢子,飘然而下。

      后来湘火炬从良了——潍柴动力对其吸收合并,看F10里的曾用名一栏是空白的。是啊,谁还愿意提当年那段不光彩的事儿呢?新疆屯河变成了中粮屯河。只有合金投资变成了S ST合金,还待字闺中,就是名字念着忒绕嘴了。

      锒铛入狱者有之,亡命海外者有之,不知所终者有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跟庄的固然损失惨重,坐庄的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个阶段崛起的是基金,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盘子大得不是当年的沈阳兴沈、淄博基金能够望其项背了。价值投资也随着巴菲特的盛名远播而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五朵金花是杰作,在2001年到2005年四年漫长的熊市中,还是出现了上海汽车、长安汽车、中集集团、盐田港、云南白药、同仁堂,撇开下跌的大盘,自个儿走得有声有色。

      大牛股的上涨也托起了研究报告的名气。这个时候奚落的声音少了,人们逐渐把“××机构是这么看的”挂在口头上,谈论研究报告成了时髦。

      其间饱受诟病的是许小年先生的千点论和吴敬琏先生的赌场论——专家们成群结队的围攻当时确实很为咱们出了口怨气。可谁知,千点论一语成谶,上证指数到了998点;至于赌场论,文字上的轻重不去管它,不过那几年管理层打击操纵市场可是从未手软过,关了多少家券商?拾掇了多少个庄家?现在想起来真是万幸,要不等到次级贷的“黑天鹅”飞来,庄家资金链断裂,券商亏空露出冰山一角,天知道会怎样?

      几年来能防微杜渐,治之于未乱、谋之于未动、防患于未然,比起美国这几年的监管,可是高明太多了。

      后来,大牛市来了,28个月上涨了5倍。这期间大部分股票都上涨了,研究报告也就水涨船高,洛阳纸贵了。点股就涨,即使说点石成金,也不过分。

      再后来,股市大跌,从6124点摔掉了7成,研究报告和机构也成了众矢之的、替罪之羊,最受诟病的是对2008年的市场预测——往上有到1万点的,可是1664点却是无人测准。

      精细化阶段的研究报告的确精细化了很多。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资料的触角也大大延伸了。随着市场的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也频繁了。研究报告也就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上市公司的调研、信息披露的点评、未来业绩的预测、财务报表的透视,加上各种各样的模型,确实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了。比起最初的研究报告来,不知进步了多少。

      当然,精细化阶段的研究报告也有一些缺点:首先,有点儿过于精细化了。比如对未来的预测能够有个大体的估算就可以了,但把未来几年的财务报表都做出来了,就有点不靠谱。什么收入、成本、现金流、利润率、人力成本,都给人家洋洋洒洒地写在纸上,连人家董事长CEO财务总监CFO都想不到的事情,咱都替人家想到了,便有点儿过了。咱不成了UFO,成了天外来客了?

      其次,模型用的有些问题。模型的测算很像是猜黑匣子,如果设置的参数太多,经过的步骤太繁,真实就会在过程中衰减,最后成为一个精确的错误。LTCM厉害吧?诺贝尔奖获得者、财长、前证监会主席联手打造,结果破产了。殷鉴不远,后事之师啊!

      当然研究报告的毛病,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一个行业必然需要一个相对标准化的规范,即使这个规范不尽合理,但毕竟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巴菲特想的倒是正确,可是他咋想的,老人家不告诉你啊,对不?

      好在,研究报告都是有免责条款的,更何况,只要开了股票账户,就应该知道“股票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专家意见仅供参考”什么的。

      风雨十年,证券研究走向了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未来还会做得更精细。我们为证券研究的进步而欣喜,同时我们也要知道,由于研究员信息和思想的局限,由于研究报告的时效焦虑因素,也由于市场的无序波动,研究报告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误判,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何况,在一个非线性的世界里寻找一个不太长远的预测,本身就是难度很大的事情。研究员很难做,投资者应该多一分宽容与平和。

      投稿请传至zjh@ss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