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银胜
自去年11月份我国政府正式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起,刺激需求成为此轮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和主旋律。就短期而言,刺激需求可以有效地遏制我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增速不断下滑的不利局面,但就中长期而言,笔者认为,考虑到我国经济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中所面临的特殊国内外时空背景,在未来宏观调控过程中恰当借鉴供给学派部分理论观点,从供给角度有效调控经济,可能是我国在应对此轮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
供给学派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在宏观调控政策选择上,这个理论主张:采取大幅度降低税率,尤其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限制;减少政府支出主要是减少福利支出,逐步实现预算平衡;控制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
1980年底,里根入主白宫前后,运用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制定了体现供给学派思想观点的“经济复兴计划”和后来被称为“经济复兴税法”及“公平、简化和促进经济成长”的税制改革计划。通过减税、减支和减少政府干预来增加私人储蓄和投资,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等措施,在国际环境逐渐好转的配合下,使美国经济摆脱了“滞胀”的困扰,并为后几届政府带来了“政策红利”。
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不确定因素,迫切需要政府综合运用中外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验来调控经济。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相比,凯恩斯投资拉动经济理论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此决定了凯恩斯投资拉动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很难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
从中美运用凯恩斯投资理论刺激经济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差别:第一,当年美国运用凯恩斯理论刺激经济需消耗的钢铁、水泥,属于全球朝阳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提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而目前在信息化所主导的科技创新时代,钢铁、水泥已属于夕阳产业;第二,世界资源在当年并不缺乏,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资源瓶颈制约;第三,当年美国有一套科学的项目论证体系,由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投资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目前中国在投资项目决策上的科学化程度不足,“跑部钱进”依然成为地方政府争取项目的主要方式,其很难保证新投资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很难杜绝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现象;第四,上世纪美国已经建立起一套严格的零基预算核算体系,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理论边际消费倾向下的投资乘数效应,而目前中国投资项目还没有实行零基预算,如果在项目建设中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投资资金、加强投资项目监管,其一方面会造成新的分配不公,另一方面投资资金向个人转移使投资乘数效应达不到理想的调控状态。上述差异决定了运用凯恩斯需求拉动经济理论并不能完全解决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达不到理想的调控效果。
为了有效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冲击,借鉴供给学派理论观点,笔者以为,当前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首先,采取进一步的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个人税收负担,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度,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超过GDP的30%,属于税收负担偏重的国家。为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为了进一步刺激个人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前在税收政策上还大有文章可做。
其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缩减行政性开支,增加财政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创造基础性条件。根据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过多的财政支出会加重市场微观主体——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降低市场运行效率。近年来,我国非生产性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当务之急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大力削减行政性开支;另一方面加大确保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必需的公共支出——科技、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其三,加大财政对于企业技改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企业技术改造。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走出危机的关键最终还在于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为此,技术改造投入必不可少。可以预计,企业技术改造投入的不断增加,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含量,另一方面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所带来的设备更新也会形成新的社会需求,有利中国经济尽早地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
其四,加大对科技型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力度,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优化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增强中国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其五,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最大限度地打破企业、行业垄断,理顺生产要素价格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其六,尽快开通创业板,满足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培育新兴产业,使科技创新早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作者系高级会计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