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经营,对于任何国家的企业都不是一件轻易能成功的事。不同的市场存在着不同的商业文化和客户需求,共性是必须具有竞争优势。起步晚、开放时间短、接触国际市场不够深入的多数国内企业,显然先天不足。所以,中国企业必须经历一个从没有垄断优势到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境况迥然不同。至今为止,经济学界仍在沿袭着适用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殊少帮助。中国企业不仅需要可供参考的案例,更需要相应的理论的指导,缺少技术、品牌和国际市场渠道的中国企业只有智取而不是力夺,才能找准利基市场和切入点,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整合东道国的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投资中学习和提升自己。
《海外鏖兵》从“术”与“道”两个层面入手,试着引领读者获得不同层次的理解和体验。作者剖析的对外直接投资18个案例,涉及24家企业,既有商品市场的国际化案例,也有资本市场国际化案例;有国内企业境外经营的案例,也有国外企业在中国的案例,从多维度、多层面展示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操作经验和教训,并从战略高度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和实质,覆盖领域包括电子电气、机械、通讯、制药、汽车、化工、互联网等多个产业,涉及联想、TCL、华为、中兴、振华港机、中集、同仁堂、天士力、大唐、国美、万向、福耀玻璃、奇瑞、吉利汽车等众多知名企业。而本书作者对上述企业跨国经营案例的理论总结和提高,则体现在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探讨上,并由此对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地区选择,以及如何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素质提出了具体建议。
谈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作者认为,企业并购并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方面的因素,合适的并购目标加有利的并购协议只是一切的开始,并购之后的企业文化的整合才是企业所面临的最为困难的任务,因为文化的整合涉及到对人的行为、行为规则甚至价值观的改变。与此同时,并购方除了面临企业层面的文化差异及冲突,还面临更高层次,即国家的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冲突。想要消除这些文化隔阂带来的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我之前曾在关于“吉利与锰铜”这项中英合作项目的分析文章中,提出该项目的三个特点:第一,英国品牌,中国制造。吉利与锰铜在上海组建的合资公司,是TX4全球市场中唯一脱离了英国本土的公司。除了质量的保证,在上海的合资公司生产的汽车可以达到英国公司的销售价格要求,即1.5万英镑,是现在售价的一半。根据一项调查显示,许多英国客户表示,TX4高达3万英镑的售价过高,如有可能降至一半,便会考虑购买。
第二,增加科技创新的含量。通过此次合资,锰铜授予了吉利TX4车型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吉利接触到世界汽车工业前沿技术,为其展开科技创新,提高吉利自身的品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三,吉利与国际知名品牌公司的合作,按国际惯例,并以中方控股的模式合作,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实施全球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为其他企业和公司提供了一个榜样。
我的笔友——前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公使衔参赞施建新见证了吉利锰铜的合作过程,他十分推崇“全球化下分工合作”的模式,他认为,该种模式的合作要点就在于“降低成本、择地制造、全球销售”,将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创意、设计以及产品的概念与中国的特色结合,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中国企业处于较封闭的商业环境,在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都没有突出优势,按照流行的经济学理论,是不具备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条件的。但事实证明,中国企业不缺乏勇气。近年来,我们看到了华为、中兴、海尔、TCL、联想等等众多企业勇敢地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积累了一些具有说服力的业绩。尽管他们碰到了很多困难甚至是危机,但是先行者的经验教训是最宝贵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将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整理、概括提升,使其成为能够被中国企业共享和借鉴的范例,是颇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工作。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其标本意义非常重大。中国企业资本海外破冰行动充满了魄力,这是中国实现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时所遇到的一切挑战与迎战,使其具有多重意义。面对众多的矛盾和复杂的情况,本书不仅给予了一种“术”的传承与启示,提出了适合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新理论模型,更揭示了其背后的特殊时势,为中国企业融入世界潮流,接受普世价值,完成现代化全面改造,提供了诸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