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机构视点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专版
  • B8:路演回放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2009 6 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索罗斯这次
    给了我们什么信号
    两拓合资有义务向中国政府申报审批
    迷雾重重:百亿煤矿低价转让外方
    化解民营担保业乱象的关键点
    全球滞胀脚步逼近 我们如何未雨绸缪
    现代企业制度
    竟成高管戏弄股东的工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球滞胀脚步逼近 我们如何未雨绸缪
    2009年06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倪金节
      宏观政策的着力点,首先应确保结束经济下滑趋势,努力控制住物价的上升态势。达到这样的调控目标,需要构造“多管齐下”的宏观政策体系:痛下决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增加中产阶层和农民阶层的收入,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机抉择”,在全球通胀成形之初及时将国内货币环境回归正常化。

      倪金节

      初夏6月的头几个交易日,全球金融市场激情飞扬,尤其是原油价格迅速冲破每桶70美元的现实,使得下半年或者2010年可能就将迎来全面滞胀的担忧不再是无稽之谈。实际上,CRB指数近三个月的累积涨幅已经接近15%,为去年11月份以来的相对高点,以目前黄金、铜铝以及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可观升幅,全球性通胀恐将迅速取代前几个月经济学家还在担忧的深幅通缩。

      本轮的商品价格大反弹,其主导因素是金融需求的快速迸发和部分商品供给的趋紧,而与实体经济是否复苏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所以,目前商品市场继续走强的相关条件,短期内难以改变。因为复苏大局未定,伯南克们很难有实质的行动,谁也没有胆量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大量回笼货币,而让经济复苏的趋势无法持续。

      数据显示,在目前“史上最宽松的”的全球货币环境下,有大量资金涌进商品期货市场,以期在未来的通胀过程中保证这些资金的币值稳定。因此,不断上升的油价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在2010年将全球经济再次带入全球通胀的泥潭,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亦将重演。至少现在可以肯定,今年三季度商品市场仍将保持强势,原油站稳每桶80美元、铜价上冲每吨6000美元,CRB指数站稳300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当然,如果三季度商品市场的上涨速度超过了普遍预期,并进而使得全球通胀形势逐渐失控,那么美联储和欧洲央行最快可能在今年年底考虑回收流动性。

      实际上,从4月初开始,美国的长期利率已开始急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市场的通胀预期已经形成。虽然根据历史经验来看,通胀多是发生在宏观经济的上升周期,“高通胀、高增长”较为常见,但现在投资者更担忧的是,美国经济会否出现滞胀,从而使得世界经济最终也难逃滞胀的厄运。

      更令人不安的是,历史经验证明,美联储从来就没有及时回收过流动性。2001年到2004年的低利率环境,催生出了房地产市场、商品市场等多个泡沫,而等到2004年6月格林斯潘意识到了非理性繁荣,开始回收货币时,连续17次升息丝毫未能控制住泡沫的膨胀,相反却成为刺破泡沫的元凶。现在又是一个低利率的时代,各大央行能够及时回收流动性,既保证不通胀,又力保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央行的“慢半拍”也是下一轮出现通胀的一大诱因。

      当此之际,审时度势,相机抉择,尽可能掌控住这些极度过剩的资金流动性,避免下一轮大泡泡吹起来的速度和强度都远超上一轮(2001到2008年)泡沫周期,是全球货币政策的掌舵者们最紧迫的任务。但我们不能奢望,伯南克、特里谢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既控制住流动性,同时保证世界经济的安全复苏。

      有鉴于此,虽然中国经济出现增速“停滞”和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中国未来的通胀压力还是存在的,当前在自身通胀和外部滞胀威胁尚未出现之际,未雨绸缪做好政策应对就显得十分迫切。现在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应该首先确保经济下滑趋势结束,并努力控制住物价的上升态势,实现合理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物价水平。要达到这样的调控目标,单一经济政策难负其重,而需要构造“多管齐下”的宏观政策体系。

      为了确保增长的可持续,必须尽一切努力保证消费的稳定增长,痛下决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增加中产阶层和农民阶层的收入,同时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力度远远不够,改革的意愿也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中央对当前的形势非常清醒,把应对危机作为深化改革的契机,于5月19日发布了《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应该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许多改革相对更容易推行,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对政府和货币当局而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相机抉择”,在全球通胀成形之初就及时将国内的货币环境回归正常化。中国现在的形势是,在房地产市场还未能有足够的调整之际,资产价格型通胀已然出现。沪深股市在半年内上涨60%以上,一线城市的房价微降数月后再次转升,很多楼盘已超过历史最高价。这些都足以说明货币扩张的政策效力已经显现,在实体经济投资机会不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辗转于国内的资产市场成为必然选择。而一旦股市、房市等泡沫再次破灭,对经济而言是一场灾难,对百姓来说是极大的伤害。

      对石油企业,特别是上游石油企业而言,油价高涨将显著增加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刺激石油企业进一步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提高产量。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通货膨胀也必然增加企业生产和销售成本,给资金管理带来困难。因此,上游石油企业有必要预判形势,提前采办各种生产资料,并加强资金管理,在商品期货市场适时地进行套期保值的交易,以有效控制住产品的成本,进而确保物价形势不至于完全受制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

      (作者为中国人保资产研究部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