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信息披露
  • A4:期货·债券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6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力拓“过河拆桥”背后的
    地缘政治
    建立“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迫在眉睫
    靠什么避开 “美元—石油”陷阱
    机构时代的蝶飞之梦和蛹变之痛
    巴菲特为什么不可复制
    广州楼市再掀捂盘惜售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建立“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迫在眉睫
    2009年06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茉楠
      鉴于当前能源日益凸显的“准金融属性”,能源金融正从能源资源中裂变出来,我们因此需要把能源金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为防止美元贬值和全球金融泡沫对我国外汇储备收益的影响,我们需要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能源矿产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为此,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以确立我们的石油金融战略。

      张茉楠

      近几个月来,国际油价一路飙升,石油价格危机似乎又一次卷土重来。中国如何能摆脱石油等能源价格的冲击,需要在战略上重新考量。鉴于当前能源日益凸显的“准金融属性”,能源金融正从能源资源中裂变出来,大大推动了能源金融垄断国(美国)在新的全球分工重组中获得巨大套利空间,中国因此需要把能源金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

      为防止美元贬值和全球金融泡沫对我国外汇储备收益的影响,我们需要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能源矿产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为此,探索建立新型“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迫在眉睫。

      依据这个思路,笔者试着从制定相关“能源金融一体化”政策、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建立能源投资和储备银行、创新能源企业全球资源布局的贸易融资工具、大力推动石油货币合约和石油人民币进程等五个方面,来探寻中国能源金融战略的新图谱。

      中国海外能源战略面临着洲际资源战略合作、地缘政治资源利益、国际金融秩序、全球产业链、资源勘探开发等方面的诸多风险,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能源金融一体化政策。制定有关能源金融一体化政策的一个思路,是把金融安全与能源安全合并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能源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

      从现代金融角度看,能源基金是能源金融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正是积极促进能源产业和金融资本对接的有效途径。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可以包括海外并购基金、产业开发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三部分,在融入资源全球化的阶段,不仅支持到海外收购资源型企业,建立风险勘探、油田开采权的收购、精细化工的投资、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基金,也可以赋予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以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和定价权。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01年至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大约需要2.3万亿美元,显然,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银行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资金的需求,这就需要建立专门支持能源产业的能源投资和能源储备银行。政府可以协调外汇储备管理部门、能源企业、银行、投资基金等,设计一系列约束与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能源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能源战略储备银行,并允许他们在能源战略储备的物质基础上发行证券,这些证券可以作为资本金,也可以作为抵押贷款的标的物。这一机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能源战略储备的现货,政府有权在特定条件下回购或征用能源战略储备现货。

      当今中国已进入资源短缺、技术升级、需求不断提升的时代,能源企业非得做好资本输出和资源引进的新发展机遇期的一切准备不可。从资源引进的角度看,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负增长率比同期进口总值降幅达10.6个百分点。其中,原油进口2455万吨,下降13%;成品油进口577万吨,下降6.4%,进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生产需求严重萎缩,也有贸易融资困难加剧的成分。因此,巨额外储要加大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贸易融资力度。

      当然,能源行业的融资方式除外储以及政策性金融支持外,还有大量的可转换贷款、次级贷款、票据融资、股票融资、长短期债券融资以及引进外资,今后还可通过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资产支持证券、信托租赁等融资方式,形成多层次的贸易融资体系。

      目前国际上有8000亿至10000亿“石油美元” 在流通,造成了极大的汇率风险和美元贬值风险。因此,我们不能不尽力寻求石油交易的货币多元化,寻求与交易国家之间货币的双边互换合作。在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背景下,未来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多元化已是必然趋势,这为中国有逐步尝试建立“石油人民币”结算机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人民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在周边国家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使其逐渐“区域化”。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需求量大约为8430万桶,其中中国每天就要消耗约750万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9%左右。因此,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以确立我们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国家应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措施,以有效应对油价的波动。近期我国与多国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以及跨境人民币结算,必将为人民币走上国际化路径以及“石油人民币”启航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