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两年以上的投资经验,是从投资者买卖股票日算起,其中不包括新股的申购。但如果投资者将认购的新股售出,则可以视作买卖股票。”
这是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汉玉在昨日召开的“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座谈会”上表示的。座谈会由中国证券协会举办,参加者包括相关监管机构的负责人、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代表以及四位散户投资者。
中登公司:
已开通创业板资格查询
张汉玉表示,目前很少有新股发行当日就跌破发行价的纪录,投资者如果只参与新股的申购,不能视作其具备市场的风险意识。只有真正参与二级市场的股票买卖活动,才能充分了解到市场的风险所在。
张汉玉说,投资者在参与创业板市场之前可以通过中登公司的网站查询自己是否具有两年的经验。网站已经开通了很长时间,投资者只要输入自己的证券账户号码就可以检查出自己是否具备投资的资格。目前网站可以满足一秒钟同时反馈一千个查询的技术容量,考虑到投资者众多,同时登录可能造成网络堵塞或死机的情况,张汉玉表示,如果证券公司觉得有必要,中登公司将会做出适当调整。
张汉玉还表示,在证券公司层面,在创业板正式起步之前几个月,计划一次性把所有合格的投资者发给证券公司,以备证券公司核实投资者是不是有经验。但证券公司得到所有信息后,会不会涉及投资者隐私权保护问题,还要征求大家的意见。此外,创业板上市以后,中登公司准备做一个实时的系统。因为这数据量非常大,可能有一些证券公司系统装不下,现在考虑分拆。由于数据是从上世纪末就开始,这方面希望能征求广泛意见,确保为证券公司和客户提供最快最安全的服务。
机构投资者:
严究客户提供虚假信息
申银万国经纪总部副总经理朱翼建议,应加大对投资者向券商提供虚假信息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同时,为保护客户隐私,建议中登公司提供的查询结果只包括账户名、账号和投资经验是否满足两年。另外,建议统一沪深交易所查询系统,变拟议中的沪深分别查询为统一查询一次即可。
山西证券经纪业务管理总部理财中心经理张治国认为,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办法》对券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投资者教育方面要求券商承担更大责任。一方面,投资者教育制度以券商为纽带,券商要对客户负责任,这就要求券商在投资者教育和相关配套服务上加强建设,不尽职的券商很可能会受到客户的投诉。另外在监督和监控方面,做得不好的券商也会面临一定的问责问题。
嘉实基金交易所总监刘大元认为,相关办法和规定严谨科学,富有远见。机构投资者非常看重创业板,对创业板顺利推出和良好运行充满信心。机构投资者充分了解到监管者对于风险管理上的用心,力争在销售、投资、内控等环节上加强控制,并强化基民的风险教育工作,
银河证券零售业务管理总部董事总经理吴坤强表示,证监会的制度加上交易所以及协会配套的办法,至少体现三个层面意思。第一个对于投资者准入条件,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两年以上要签署一个风险揭示书,T+ 2可以开通,没有具备两年的要签署风险揭示书,另外要证券公司负责人签字,T+5可以开通,体现了市场化改革的思路,也体现公平交易或者买者自负的原则。第二个是业务纠纷上的风险,如果投资者不配合,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证券公司可以拒绝为其开通创业板的交易服务,但在把握上可能会有一些问题。第三个是法律风险,适当性义务责任规定的描述但不够具体,券商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如果不慎,可能承担一些责任。吴坤强建议,希望能在交易所的管理规章办法和签署风险揭示书中有一些明确的规定。
长江证券营运管理总部副主管张峻则建议,对客户相关信息进行了解方面能有一个比较统一量化的标准。《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了解客户的身份、财产与收入状况、证券投资经验、风险偏好及其他相关信息,充分提示投资者审慎评估其参与创业板市场的适当性。”目前市场上对于投资者的了解方面缺乏统一标准,有可能造成对客户风险评级,不同券商和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结果。
自然投资人代表:
刚柔并济体现风险自担原则
自然投资人纷纷对《暂行规定》中变“门槛”为“适当性管理”的做法表示欢迎。此前,市场上传言监管部门可能以资金额度作为投资者准入门槛,不少中小投资者对此都表示担忧。
自然投资人代表王云认为,相关办法和规定充分体现了监管思路的突破和创新,尤其在投资者准入方面,体现了刚柔并济、风险自担的原则和特点。《管理办法》既规定了具有两年以上交易经验的自然人投资者可以申请开通创业板的权利,也对未满两年,要求开通创业板市场交易的自然投资人留下了通道,满足投资者自愿承担市场风险的意愿。
自然投资人孙云建议通过风险考试和问卷帮助中小投资者了解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创业板最大风险就是退市风险,有可能投进去一退市什么都没有,有没有这种思想准备,能不能承受这种风险,对于中小投资者是否适合参与创业板投资非常重要。目前的风险教育措施,要求大家到现场签风险揭示书或协议,但这样的方式跟真正在市场上体验截然不同。风险问卷和风险考试,较之简单的签字能给投资者留下更深的风险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