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倒了很久了。
酿苦酒的人已死, 可不断给酿酒者提供粮食和技术指导的,即所谓国际权威评级机构,如穆迪和他的兄弟们,不仅活着,而且活得很好。
评级,向被评级者收费,这是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兄弟的商业模式。这其中的利益冲突显而易见。对客户说“不”,从这场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以“独立性”为标榜的评级机构,其实也很难做到。
比较分析一下穆迪多年的年报,在2001年之前,还比较“务正业”:为公司债提供的评级占其收入来源的绝大部分。此后,随着美国乃至全球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为房地产相关的抵押债券及其次级债的评级,成了穆迪新的盈利增长点,进而成为主要收入来源。至今在穆迪和标普的网站上,可以看到他们的业务重点仍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资产支持证券评级,也就是让人闻之变色ABS等次级债。
次级债,以及次级债的次级债,之所以能够不断被转卖出去,最终形成巨大的杠杆风险,就是因为这些高风险的次级债能够不断地获得“AAA”“AA”的评级而被认为是安全产品,从而吸引了全球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甚至散户的购买。
一方面,有了这样的评级,诸如雷曼、贝尔斯登、花旗等金融大鳄大量把这样的产品通过全球销售网络,推销给全球的其他金融机构,从而获取了巨额的交易佣金和自身交易利益。由如此“声誉”好且实力强的机构来发售,加上“权威”投资评级,以及有固定的利息回报,这样的产品一下子风靡全球。
另一方面,这些金融大鳄每发行一次抵押债券,都需要评级公司的评级,评级—发售—评级—发售,这样的商业链条,使得评级公司有了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几乎是为公司债券评级的收费的3倍),并乐此不疲。
不幸,股市下跌了,经济下滑了,资产价格应声下跌,巨大的泡沫怦然破裂。于是,穆迪等公司也煞有介事在一夜之间纷纷调低了之前他们给出AAA ,AA 级评级的次级债,也下调贝尔斯登等公司的评级。
想一想,如果评级公司真的独立和权威,难道之前就没有发现每一次评级所隐含的风险么?如果真的没有发现,那么这些国际评级机构还有什么水平可言,权威性又在哪里?
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的是,评级更是一种旱涝保收的业务。他们的酬劳只和发行证券的规模相关,而与证券的表现无关。哪怕一个AA级评级产品最终一文不值,他们也不会因此少收钱,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这个债券变成废纸之前,迅速出具报告说:这个证券马上变成废纸。于是这个证券真的变成了废纸。也就是说,他们之前的判断,即使之后被认定是错误的,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穆迪在自己的网站上,这样吹嘘评级的好处:“投资者可以把评级用作若干用途,从而令发行人受益”。穆迪更坦言,在当今的全球市场上,评级就相当于通向国内外债务融资渠道的“信用护照”。只是如果这个护照以商业利益为基础,还有什么信用可言呢?
重建全球金融市场的信用体系,亟须重构“信用护照”的颁发体系。评级机构,必须要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唯有在脱离了商业利益的、真正公正且独立的评级体系下,全球金融市场的信心才能切实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