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特别报道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特别报道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9 6 1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金融·证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金融·证券
    宁波证监局
    举办创业板专题培训
    吉林证监局召开年报分析会
    券商集合理财业绩两极分化
    香港按揭证券实现
    税后利润6.05亿港元
    长江超越理财灵活配置获批
    证券公司密集新设分公司
    香港证监会采取法律行动
    要求雷曼交出涉案文件
    5月大小非合计减持10.54亿股
    关于进行深圳市场网下发行电子平台第三次全网测试的通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券商集合理财业绩两极分化
    2009年06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晶
      ⊙本报记者 杨晶

      

      今年以来的连续反弹行情中,30只券商集合理财的收益情况显著分化。5个多月内,仅1只产品跑赢同期大盘,表现最好的产品最高收益53.2%,最低收益仅0.7%。业内人士预计,下半年集合理财分化现象仍将延续。

      据《上海证券报》数据中心的统计,从2008年12月31日起,截至2009年6月5日,30只具有完整月度数据的非限定性券商集合理财,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为25.8%,仅一只产品跑赢了同期上涨51.2%的上证综指。5只股票型产品同期平均上涨30.4%,14只混合型产品平均上涨26.6%,11只FOF型产品平均上涨22.7%。

      在同一类别中,券商集合理财收益的差异却非常明显。以股票型为例,国信金理财价值增长在统计期内净值增长53.2%,中金公司管理的三只同类产品平均收益率在三成左右,而另一只股票型产品收益率低于7%。

      再看混合型产品,排名靠前的中信证券3号、华泰紫金3号、中信理财2号、广发理财3号等,同期净值涨幅均在40%左右,而同类产品最低收益率仅有11.5%。FOF型产品中,国信金理财经典组合上涨43.7%,而另一产品的收益率竟不足1%。

      在另一份有关今年新成立券商集合理财的统计中,8只非限定性集合理财中表现最靠前的是今年1月份成立的产品,涨幅小于两成,其他在3月至5月间成立的产品,单位净值涨幅均没有超过3%。

      是什么原因让券商集合理财产生如此显著的差异?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券商资产管理人士均认为,上半年行情是系统性的上涨,事后看来,选择保持积极重仓策略是最佳的策略。较低的仓位、较频繁的波动换仓等因素,都使集合理财的投资收益“大打折扣”。

      对比去年单边下跌市场,去年跌幅最前的产品大多在今年上半年涨幅最前,而去年最为“抗跌”的集合理财大多在今年获取了平均收益。一位集合理财投资经理告诉记者,券商资产管理团队对每一只集合理财的投资风格都有不同的定位,投资经理的操作风格也大多呈现“一贯性”。在去年下跌行情中,追求绝对收益而频繁波动操作,是大多券商投资经理的操作手法,而在今年行情中,这样的操作方式未必好于保持六成仓位以上、追求相对收益的同类基金。

      上海地区一位研究人员对产品净值信息的分析发现,5个多月来净值涨幅靠前的集合理财,大多具有较高的夏普比率,这一技术指标也说明了这些集合理财投资团队在操作过程选择通过重仓的方式承担较大的风险,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大多数集合理财跑输大盘、逊色于同类基金,券商资产管理者也在行情中有所反思,进而调整投资风格。据《上海证券报》数据中心最新的统计,自去年底以来截至目前,17只集合理财对投资主办人有所调整,其中5只产品成立期不到半年。

      业内人士预计,同类集合理财产品的分化现象在下半年还会延续。除了对后期市场的判断存在分歧外,今年新成立的大规模产品、新上任的投资经理还需要时间去适应市场环境,投资操作经验也需要时间去磨砺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