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上半年A股市场的一路下跌到上证指数1660多点底部,之后持续攀升逾千点的股市,让很多持有股票基金的基民体验到了“成败萧何”。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去年股票型基金整体亏损约50%,而今年以来,股票基金大翻身,标准型股票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42%。目前,上证指数回升到2800多点,而很多股票基金表现不凡,净值纷纷回到4000点附近,华夏大盘精选基金表现突出,净值恢复到6000点水平以上,收复2007年10月顶部以来的全部失地。随着股市热度不断升温,有些持有基金等待回本的基民考虑赎回自己的股票基金,想“落袋为安”。类似的所谓“赎回潮”也曾经发生在2006年初,在大牛市即将揭开序幕的时候,很多基民都踏空了启动行情。
纵观国内外基金业的发展,欧美投资者走过的道路可以有所启示。1968-1976年间,美国股市也经历了两次较大且时间间隔很短的调整,其间市场一直保持震荡,在市场快速下跌时,基金的赎回情况并不严重,但是随着行情的恢复,被前期市场下跌“吓坏”的投资者在基金净值恢复后开始大规模赎回,投资者账户数量也减少了15%。可自从美国度过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股市逐步恢复,道琼斯指数不断攀升,直到1987年10月的股灾。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开始了史上罕见的大崩盘:在美股开盘后仅三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但1987年后并没有出现资金流出共同基金市场的状况,而投资者账户数量也没有下降。这就与1968-1976年间时的情况有天壤之别。根据美国普信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即使是股灾中受损最为严重的股票型基金,从1987年10月-1988年3月显示资金净流出,但到了1988年4月份资金重新净流入。美国投资者在这次股灾及其后的恢复中,显示出了成熟与冷静,随之而来的是美国90年代之后的经济繁荣和股市大牛市。在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中,美国投资者也表现出相当的理性。2008年9月和10月,市场急跌的过程中,美国共同基金业遭受了惨重的净赎回。然而,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基金的赎回额度和速度都有明显的减缓,到2008年12月份,美国基金业又呈现了净申购的局面。美国基金投资者对金融海啸这种相对理性的反应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来,大型机构客户和相对来说较为有经验的散户投资者增加共同基金的投资,而不是由第一次购买基金的新基金投资者所带动的。第二,一个典型的较为有经验的散户投资者一般具有较长的投资期限和理念,因此不会对短期内证券市场的波动做出剧烈的回应。与欧美投资者相比,我国的基金业起步较晚,投资者投资基金的时间普遍较短,在投资时机和投资品种的选择上还需要树立长期持有的信心和理念。
对持有与赎回问题,华夏基金认为,投资基金是将财富交给专家打理,长期持有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牛市熊市,基民希望完全避开系统性风险、抄底逃顶的想法实践起来困难很大。如果是家庭急需资金周转,赎回的理由是充分的,如果仅仅因为市场短期回暖或者下调,就急于赎回基金,则与长期投资基金的理念不符。实践证明,树立合理的收益预期,坚持长期投资,一定能够实现理财的目的。例如,华夏成长基金是华夏基金第一只开放式基金,从2001年12月成立以来,穿越两次牛熊周期,到今年6月11日该基金复权累计净值增长率高达329%(根据Wind数据),坚持长期持有该基金的基民,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