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初,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从最高点回落,金融风暴爆发后更是加速下跌,跌势持续近半年。在这一波下跌行情中,多数品种被“腰斩”,跌势之猛让人瞠目。然而,在2008年年底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底部显现,之后走出一条上行通道,时过半年,涨势仍在继续。不独商品市场,国内股市也踏出了与商品市场相似的上涨节奏,连市场分析也出奇相似,“存在压力,但继续看涨。”
近期,这一“奇怪”的现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关于商品市场和国内股市上涨怀疑论和忧虑论的观点频频见报。对这些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不外乎三种:首先,认为这一轮上涨的主因并非基本面的利多带动,所以缺乏基础,更没有持续性;其次,上涨归因于流动性过剩和风险偏好的持续回升,投机炒作心理和投机资金的推动才是主因;最后,大宗商品市场的急涨不利于实体经济的恢复,更可能引发“滞胀”,推迟经济复苏。
一时间,商品期货市场被“泡沫”、“流动性亢奋”等词定性,市场似乎已经失去理性。果真是这样吗?商品期货价格的上涨真有那么可怕吗?到底是谁“忽悠”了谁?要回答这些问题,须厘清三个问题:第一,商品期货价格涨跌于宏观经济兴衰而言是哪种指标?同步?滞后?还是先行?第二,商品期货价格决定于当期的基本面因素还是预期的基本面因素?第三,商品期货价格是否可以任由资金推动而完全脱离基本面?
我们从第三个问题开始答起。商品期货价格是由商品的供需状况决定的,并受资金等因素影响,短期内甚至可能受投机资金推动而暂时脱离基本面。但由于商品期货存在交割制度,期货价格便不能长期与基本面脱离,敏锐的套利盘最终会将期货价格拉回现实。况且,即使成规模的资金炒作,也不是凭空瞄准一个品种就开始攻击,而是基于比较“先知”的专业分析。所以说,商品期货价格不可能任由资金推动而完全脱离基本面,供需状况永远是期货价格的根基。
期货之所以成为“期”货,生来就是与现货不同的。期货价格的决定因素,当然是预期的供需状况而不是当期的供需状况,拿期货价格与当前的供需状况进行比较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得出“商品基本面尚未见大的起色,而期货价格已经开始上涨”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逻辑基础的。再打一比方,2008年金融风暴爆发前后,宏观经济也还未明显恶化,但期货价格已经惨烈狂跌。当时只说是“系统性风险”,也没有谁来说“负泡沫”太大了。
商品期货价格跟宏观经济到底有什么关系还难以定论。经济繁荣期商品价格有涨有跌,经济衰退期商品价格同样有涨有跌,似乎两者关系不是那么线性,当然也就不能得出“宏观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商品期货价格也不应该上涨”这样的结论。
应该承认的是,货币宽松政策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对商品期货价格是有影响的,但还不至于到不可救药的地步。通胀预期与价格上涨的先后逻辑关系已经乱了,本该是商品价格上涨最终结果造成通胀;现在是先预期通胀会发生,然后投资商品期货进行保值拉动商品价格上涨。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再有就是对经济复苏的预期而做多商品期货。最后也还说得过去的解释是,2008年下半年那样凶猛的一轮惨跌后,再来一轮幅度还可接受的恢复性上涨,于情于理也是说得过去的,哪怕是解释成“价值性回归”也并非不可。
至于商品期货价格上涨,是否会出现“滞胀”的后果,也不用太过担心。首先,商品期货市场本身就具有“预期实现自我调节”功能,资金往往是提前进场,当预期实现后,获利了结;当预期与原有期望相反时,另一方资金占据主动,价格调整。
那商品期货价格上涨是否会拖累经济复苏呢?解释如下:其一,只有当商品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产生实质影响时,才有对经济有所影响的可能;其二,即使是现货价格上涨,对实体经济不同的主体的影响也是有所不同的,对商品的需求方是弊,对商品的供给方则是利,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