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货膨胀预期、国内资源紧缺和企业现金流充沛等多重条件下,本土企业难以抑制海外并购冲动,但是我们尴尬地看到本土券商却跟不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脚步,无论是腾中购悍马、中铝增持力拓、平安购富通,还是TCL并购汤姆逊电视和阿尔卡特手机等正在进行、已经完成或者已经放弃的并购案例中,鲜见本土券商的踪影。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并不顺利:中铝遗憾止步对力拓的并购,平安深陷富通门,悍马可能是一块负资产。这些并购的失利是否本土投行缺席海外并购有关?本土券商何时才能在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中担当主要推手?本土券商参与海外并购的突破口在哪里?
投行的利益取舍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利并不能完全归结为海外投行的作用,企业双方的战略决策在其中起到更为重要和直接的作用,但是无法否认的是,投行在关键时刻会按不同企业的重要性进行利益取舍,这是国企业在选择财务顾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本次本土企业海外并购浪潮背后的主要推手是海外投行,但是将并购得失归结为海外投行的作用有失偏颇。联合证券并购部总经理刘晓丹认为,“任何一单交易的促成都有很多因素, 投行在一单交易中所起的作用也很不相同, 企业的战略决策在其中起到更为重要和直接的作用。”
国信证券投行部负责人鲁伟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选择一个熟悉境内外法律和市场环境的财务顾问对于并购成败固然有一定关系,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并购双方的合作意愿、并购的可行性及并购后的整合策略。
但无法否认是,不同企业对于投行的重要性不同。刘晓丹认为,由于客户在不同的投资银行中的重要性不同,当有些投资银行面临不同客户利益平衡中可能会有所取舍,这是中国企业在选择财务顾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近日中铝增持力拓失败也印证了刘晓丹的说法。摩根大通在力拓的融资交易中扮演着“双边角色”,换句话说有力拓的配股成功就不会有中铝的增持成功,但根据外媒报道,力拓与摩根大通的合作历来已久,因此业界有理由猜测,中铝增持力拓失败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海外投行的利益取舍。
本土投行是伴随着国内企业的壮大而成长起来的,双方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国内企业对本土投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国内相关方面的严格监管也让本土投行不能仅以达成交易为目的。国内企业出海收购亟需本土投行一起走出去。
本土投行将充当海外并购推手
国内企业在海外并购中习惯上会选择海外投行作为财务顾问,但是本土投行充当在海外收购中充当独立财务顾问的条件也日趋成熟。
目前本土券商基本上只是在海外并购中充当“翻译”角色。刘晓丹认为,本土券商的国际化水平不够,并不具备独立完成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能力,但基于对交易一方的熟悉,已经有本土券商参与其中,但大都是配合的角色,基于对本土客户和规则的了解以及对国际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熟悉,本土的财务顾问可以负责完成境内的衔接以及“翻译者”的角色,帮助企业理解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并且与国际投行对接。
鲁伟认为,本土企业海外并购中很少选择本土券商做财务顾问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由于国内资本市场起步较晚,本土券商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经纪和承销保荐业务,国内的并购重组业务才刚刚开始红火,对海外的并购重组业务缺乏经验;第二,相对来讲,国内券商缺乏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对海外法律和市场环境缺乏足够了解;第三,国外的老牌投行深谙并购重组之道,具有较丰富的操作经验,因此国内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选择国外投行作为财务顾问就不足为奇。从体制上讲,目前本土券商参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障碍还有分业经营的局限。在大型的海外并购活动中,往往需要券商提供过桥贷款,在银行与券商分业经营的监管体制下,融资渠道的狭窄导致国内券商资本实力整体偏弱,若动用巨资参与海外并购显得力不从心。
但是国内投行将可能是下一波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推手,本土券商充当本土企业海外并购的独立财务顾问的条件日趋成。鲁伟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国内企业资本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案例逐年增多,为本土券商参与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二,世界并购历史表明,并购浪潮往往先于经济复苏而兴起,而各国货币政策接近零利率,资产和资源价格也为并购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另外,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重组浪潮将会成为本土券商参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练兵场,随着操作案例的增多,市场声誉的提升,本土券商提供服务的性价比优势将会进一步凸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预计在下一轮并购重组浪潮中本土券商将会充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幕后推手。
香港子公司将是突破口
本土投行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而国际化是本土券商充当海外并购推手的突破口。
刘晓丹表示,中国企业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冲动实际上对本土券商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如何能够进一步提供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实现与客户一起成长。许多券商设立境外子公司实际上便是国际化的尝试,但若想真正在境外并购中分得一杯羹,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中信国际是中信证券迈向海外的一个重要平台,海通(香港)的定位是全牌照的金融控股公司,中金公司已于2007年间对其旗下的四家海外子公司完成增资。除海通、中信和中金外,国泰君安、申银万国、国信、广发、招商、国元等券商也已先后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其中,国泰君安金融控股公司和申银万国香港集团在香港已经营超过10年,拿到了包括证券经纪、期货及期权经纪、投行业务、资产管理、财务信贷等所有牌照。
鲁伟表示,这些券商选择与国外投行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广阔的全球视野,积极学习海外投行的先进经验,利用既熟悉国内市场又熟悉海外市场的优势,在跨国并购重组和发行承销业务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国内券商深度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突破口应该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