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特别报道
  • B7:产业研究
  • B8:专 版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2009 6 1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特别报道
    东北振兴6年显成效 张弓搭箭再谋新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东北振兴6年显成效 张弓搭箭再谋新发展
    2009年06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国栋 吴光军
      新旧之间——沧海桑田。上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新村一角(资料照片) 下图:沈阳铁西新区鸟瞰图

      本报6月12日刊发了《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三大四小”发展格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有望纳入国家战略》两篇报道,引起社会舆论特别是财经界的广泛关注。近日,记者进一步了解到,2003年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务院将制订新一轮振兴东北重大举措。

      此前,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文振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务院近期将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将研究老工业基地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办法,并将系统研究东北全面振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据记者了解,2004年-2007年,振兴东北领导小组曾召开过4次全体会议。此次会议仍将延续之前领导小组29个成员单位出席、东三省和内蒙古有关负责人列席的模式,但会议内容可能会有较大不同。

      据一位接近决策层的资深经济专家表示,“中央2003年前后做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根据我个人的判断,经过6年多的努力,振兴东北的一系列举措已取得明显效果,国有企业基本脱困,部分国企已成为行业内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龙头企业,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安置等问题已初步解决,棚户区改造也在东北多数地方已接近尾声,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也已初见成效。总之,东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补偿性问题已得到了初步解决。下一步中央考虑的重点将是在金融危机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让东北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之一。”

      ⊙本报记者 朱国栋 吴光军

      东北振兴战略显效

      “2003年、2004年振兴东北的国家战略刚刚实施时,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普遍比广东、浙江等珠三角、长三角省市慢3-4个点,但到了2008年和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倒过来了,变成了东三省的经济增长比广东和浙江高1-5个点了。”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表示,尽管这种戏剧性转变有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因素,但东北三省能在短短5-6年时间里实现“华丽转身”,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广东、浙江和上海,振兴东北的国家战略功不可没。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国家战略提出之前,中央就已在东北进行了一些重要改革探索,如辽宁曾是城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唯一试点省。

      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原国开行副行长刘克崮在1996年10月至2002年9月时,曾担任辽宁省省长助理、副省长,社保体制改革试点正是他分管的工作之一。刘克崮曾告诉记者:“之所以中央会选择辽宁作为社会保障试点,原因并不复杂。改革开放让中国东南沿海率先得到了发展,但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却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改革开放前,辽宁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工业产值曾多年名列中国第一。但到了20世纪末,由于体制、机制原因,辽宁国企缺乏竞争力,效益下降,许多国企停工甚至破产,辽宁的工业产值也跌落至全国第10位。辽宁数百万曾为国家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产业工人面临下岗甚至失业的威胁。雪上加霜的是,老龄化社会的阴影也笼罩了辽宁。2000年,辽宁省6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13.24%。沈阳市全市480万城区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70多万,占总数的14.7%。仅鞍钢一个企业的退休人员就相当于深圳市退休人员的5倍!”

      辽宁的情况基本上代表了整个东三省的情况。“1998年-2001年时的东北,情形是很多人无法想像的。那时候的长三角、珠三角普遍已比较富裕,但这个期间,东北至少有600万以上的下岗工人和失业工人,而整个东北的劳动力不过数千万。另外,东北还有超过4500万平米的棚户区,100万户以上的城市居民住在棚户区里。”民间研究者徐芬表示,但到了2005年底,东三省就已有474万下岗工人实现了失业并轨。徐芬表示,振兴东北战略提出后的6年,是改革开放后东北发展最快的6年。

      “振兴东北战略的许多内容,实际上是在完成长三角、珠三角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完成的改革任务,如国有企业在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重点国有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等等。这些措施之所以在振兴东北战略提出前无法大面积在东北推行,主要是因为东三省国有企业的包袱实在太重,除了下岗工人外,还有大量不良资产要核销、技术设备严重老化、资源枯竭型的矿业企业要退出等许多问题。”对经济体制改革颇有研究的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李华芳表示。

      最近6年里,在国家强力支持下,东北的金融生态也有了很大好转。据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提供的数据,辽宁省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005年的17.5%降至2008年的7.2%,下降了8.3个百分点。其中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不良贷款率由29.1%降至3.8%,下降了25.3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的不断下降,银行也愿意放贷款给东北企业了。“2004年全国新增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14.4%,辽宁增长9.7%,比全国低4.7个百分点,比本省GDP增速低3.1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新增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14.6%,辽宁增长12.4%,比全国低2.2个百分点,比本省GDP增速低1.4个百分点。但到了2008年,辽宁省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19.4%,比全国(17.95%)高1.45个百分点,并高于本省GDP增速6.3个百分点。”盛松成表示,2008年是辽宁最近20年第一次贷款增速超过全国,这对东北经济来说是有历史意义的。

      在最近6年里,东北经济无论是体制还是产业结构都完成了重大调整,东北在中国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得到了强化。除了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这两个强项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外,现代化大农业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根据央行沈阳分行提供的数据,2007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3965.3万吨(合793亿斤),占全国7.9%,人均产量2077斤,是全国的2.7倍,为国家提供商品粮500多亿斤,商品率接近75%,粮食产量、人均产粮、粮食商品率均居全国首位。黑龙江还实施了“千亿斤粮食工程”,计划2012年实现产粮1000亿斤。2008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16.9%(黑龙江粮食总产量845亿斤,增长6.5%;吉林省粮食总产量568亿斤,增长15.7%;辽宁省总产量372亿斤,增长1.3%)。盛松成表示,尽管河南、四川等省也是中国产粮大省,但这些省份本身人口很多,因此商品粮率很低。东北相对地多人少,商品粮率很高,而且增产潜力也很大。

      新一轮发展愿景美好

      改革开放后的相当时期内,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东北,无论是在用地、用工还是税收、财政政策上,和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相比,明显处于劣势。随着2003年后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东北逐渐实现了逆转。“以前东北用地制度比珠三角、长三角严格得多,企业税负也要高得多,但经过最近6年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东北逐渐完成了从受政策‘歧视’到享政策优势的转变。”李华芳表示,目前东北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中,已和东南沿海诸省基本上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部分领域还有优势。

      为了实现东北全面振兴,使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国家显然会进一步向东北进行政策倾斜。今年4月,黑龙江绥芬河综合保税区获批,算上大连大窑湾保税港,东北已拥有了两个享受保税港区政策的保税园区。

      很多人并不清楚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和普通保税区的不同,但熟悉海关和港口业务的人都知道,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封闭管理,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国家开放金融、贸易、投资、服务、运输等领域的试验区和先行区。其功能和税收、外汇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的有关规定执行,即:国外货物入区保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保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黑龙江对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寄予厚望。根据黑龙江的判断,综合保税区建成后,每年将提高绥芬河口岸的国际贸易额20亿美元,增长率为30%左右。并且,通过开放型经济特别是进出口加工业的集聚,进而带动口岸型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综合保税区建成后,每年将可提升黑龙江省GDP2%以上,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50亿美元。

      除了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外,辽宁沿海经济带纳入国家战略也将是东北振兴的重大举措之一。

      即使在纳入国家战略之前,辽宁省的金融机构已将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之一。据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提供的数据,从2005年7月至2008年5月底,辽宁省金融机构对“五点一线”项目累计发放贷款97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累计发放228亿元,固定资产贷款累计发放72亿元,流动资金贷款累计发放677亿元;截至2008年5月末,金融机构对“五点一线”项目贷款余额4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192亿元,固定资产贷款余额27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81亿元

      部分金融机构总行在资金使用意向上,专门安排贷款规模用于支持“五点一线”建设。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总行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签订了支持 “五点一线”建设300亿元贷款协议;中国建设银行总行2006年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签订了《银政合作协议》,保证在“十一五”期间,积极向辽宁省能源、交通、高科技等行业优质项目和重点骨干企业提供贷款支持,首批确认总额为人民币1000亿元,重点满足“五点一线”开发建设项目需求。

      除此之外,黑龙江和吉林的一些经济发展优势地区,如吉林的图们江下游地区等,也将会纳入决策层的视野。

      至于新一轮东北振兴举措的具体政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投入向东北倾斜将是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延续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以来的传统做法。

      但是,为了振兴东北,给予较大幅度的税收优惠,被认为已不太现实。“无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政策,还是振兴东北新举措,我认为中央不太可能再像20世纪80年代给经济特区那样很大的税收政策优惠。如果能给予滨海新区那样在土地、金融领域的一系列政策,就已很不错;如果能给辽宁沿海地区在某些领域先行先试的政策,那就更好了。”辽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所长梁启东表示。

      解决不均衡 铸就新引擎

      东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包袱已卸下,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亚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增长速度已走在全国前列。这些无疑是东北经济的优势,但盛松成认为,东北经济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新的增长极,需要解决4个不均衡。

      首先是“三驾马车”的力量不均衡。盛松成表示,“投资率、消费率以及货物和服务净流出率分别表明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007年统计数据表明,东北三省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消费的贡献率较低,净出口贡献率更低。”

      从投资率来看,2007年辽宁、吉林、黑龙江投资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40.9%)高出16.6、28.4和2.1个百分点,尤其是吉林省投资率高达69.3%。从消费率来看,以辽宁为例,2007年辽宁消费率为41.6%,分别比上海、浙江和广东低7.8、4.5和7.2个百分点。从货物和服务净流出率来看,2007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货物和服务净流出率分别比广东低14.4、30.8和8个百分点。

      经济成分发展也不均衡。盛松成表示,东北主要靠大中型国有企业拉动经济增长,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占比较低。如2007年东北三省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仅是全国的6.3%,东北三个省份加起来仍低于广东2.5个百分点,不到长三角的1/5。东北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对吸纳就业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如2007年东北民营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在全国占比仅为5.7 %,尤其是吉林和黑龙江,其民营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分别仅为18.65万人和16.47万人,而浙江有346.97万人。除此之外,东北经济总量和人均发展不均衡。即使是发展最好的辽宁省,也表现出“省强民不富”的特征,城乡居民收入仍然较低,从而制约了消费。如2008年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9901元,比2007年扩大了986元;低于广东6835元,比2007年的差距扩大了413元。

      最后,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也制约了东北经济发展。东北主要靠第一、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第三产业贡献度较低,尤其是金融业发展更为滞后。如2008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第三产业占本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1%)5.6、2.1和5.7个百分点,分别低于上海(53.7%)19.2、15.7和19.3个百分点。

      对于这4个不均衡,盛松成认为都和东北非公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不发达有很大关系。“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第三产业相对比较发达,民众收入水平较高,消费力比较旺盛,因此,发展民营经济对东北经济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成成份,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可增加就业,繁荣市场,提高居民收入和促进消费。”

      同时,盛松成认为要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要把辽宁建设成区域金融中心。“第三产业具有生产与消费统一、点多面广、易于吸纳劳动力的特点。金融业则是第三产业中技术含量最高、辐射面最广的产业,对其他服务业的发展还具有支撑和促进作用。因此,下一步辽宁要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要全面发展金融业,特别是要推进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债券、公司上市等直接投融资方式,利用辽宁经济和金融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将其打造成为直接投融资中心、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OTC市场。”

      除此之外,盛松成还认为,东北还要继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和招商引资环境,吸引外资驻扎和“南资北上”,要充分利用辽宁的出海口和交通基础设施优越的地位,打造区域物流和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