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盈利能力的持续性,上市公司大手笔增资子公司现象蔚然成风。市场人士表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相比以往不惜成本介入热门行业的投资而言,上市公司的这种投资行为越来越趋于理性,是趋于成熟的表现。
一直以来,将资金“砸”向能迅速产生爆发性收益的热门行业,历来是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投资行为。从投资网络、投资纳米、投资证券、投资房地产、到投资新能源,这些行业都被上市公司巨资“青睐”过。然而,今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上市公司逐渐转向对“内”投资,即增资子公司。据粗略统计,5月份以来,有3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了增资子公司事项,刚过去16天的6月份就有15家,占了一半。从增资金额看,都是少则千万元、动辄上亿元的大手笔。
如华发股份公告,同意下属全资子公司珠海铧创经贸发展有限公司在原注册资本5亿元的基础上,增加注册资本3亿元,公司按原20%的持股比例出资6000万元,下属全资子公司珠海华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按原80%的持股比例出资2.4亿元。
此前,冀东水泥为保证水泥生产线项目顺利运行,决定投资6.34亿增资3家子公司。浪莎股份决定以2.22亿元增资全资子公司浪莎内衣,用于实施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年新增850万套高档内衣技改项目”和“内衣营销网络建设项目”。泸天化则拟以4.79亿元增资子公司宁夏捷美丰友化工有限公司,以满足后者建设年产40万吨合成氨、70万吨尿素,20万吨甲醇项目的资金需求。
不难看出,这些公司大手笔增资子公司的目的均在于增强主业的盈利能力。因其增资公司主营业务与上市公司主业基本相同或处于同一产业链上。通过对这些子公司的增资,有利于上市公司主业做大做强,或者解决其生产原料及产品销售的问题。如泸天化表示,公司生产的主要原料为天然气,而捷美丰友项目所在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实施对捷美丰友的增资,加快项目建设发展,有助于丰富公司生产原料的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增资行为中,也有单纯为挽救子公司而进行的注资,当然其本意仍在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如*ST上航,虽然公司自身早就被*ST,但仍然决定按股权比例对去年亏损2.63亿元的子公司上海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增资1.1亿元。据悉,上货航是*ST上航进军货运和国际市场的重要筹码,公司此举可谓利在长远。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对成熟子公司进行增资,避免了投资的盲目性,防止了经济不景气情况下资本逐利不慎可能造成的损失。虽然从目前来看,不少公司所投产业并非热门产业,不能在短期内给上市公司带来高收益,但从发展角度看,这类投资由于注重内涵式增长,因而投资收益往往较有保障,且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增长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