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热点
  • T4: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6 20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刘建华创建上海金融中心新地标
    我一直在变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一直在变化
    2009年06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我一直在变化,这些变化一拾起来,我的创作中的那些因素都可以串起来。”——刘建飞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刘建华从景德镇瓷器厂创作室开始,到成为使用多种材料乃至现成品进行操作的当代艺术家,其艺术创作经历了多重演变,呈现了大幅度的跨越。在专访中,他侃侃而谈,对上述线索做了一番梳理。在此记者略去了一问一答的程式,以艺术家自述的体裁记下这段谈话。

      

      从彩塑起步

      从个人的发展线索看,我最早在景德镇的陶瓷工厂里,积累了对陶瓷材料及其工艺的了解,也有了雕塑的概念,如在1979年看了罗丹论艺术,意识到雕塑与艺术家个人生命的关系。当时在厂里的创作室也做创作,主要从事传统的创作,也涉及到一些新的尝试,主要是装饰方面的。

      1985年考上景德镇当地大学后,在学校里感受不到“85新潮”的气息,但订阅了一些报刊,如当时著名的《美术》杂志、《美术报》、《江苏画刊》等,了解了“85新潮”的情况。1989年毕业后到云南,那里聚集着“西南艺术群体”,包括张晓刚、叶永青、毛旭辉、唐志冈等艺术家,是“85新潮”积极的参与者;也有机会动手创作,做“抽象雕塑”,表现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生命流、意识流的内容。当时也做过一些材料实验:如采用木雕,或石膏、玻璃钢等,也做过一些装置。

      1992年起想做一批彩色的东西,那就是后来的彩塑系列。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只有展望做过一件,还是用比较学院的方式做的。我所选择的方向有两个:一、公共化的符号,如中山装、军装、对襟衫等,与女性肢体放在一起,名叫“不协调”,表达一种批判性的荒诞、怪异;二、用大衣与手脚四肢放在一起,叫“隐秘”。

      

      “旗袍”与“白瓷”

      接下来是用瓷来做“旗袍”。有人问我为什么,因为旗袍的符号性太强,我想我的选择:一、与服装的选择有关;二、比较诡秘,性感。

      我是60年代生的人,比较压抑,没有发泄的地方,如电影里总是女特务比较漂亮,就喜欢看女特务,从电影中得到发泄。另一方面,西方人比较喜欢东方符号。我使用旗袍并非只是刺激他们,而是出于批判,借此说明他们对那些东方符号看得很表面,并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由此来揭示,西方人看中国文化就像看旗袍。

      接下来继续用瓷来做作品,作为艺术家我继续对材料进行实验。“旗袍”系列之后如何做?直觉告诉我,瓷的弹性很大,可以继续走下去。这以前我的创作非常传统,有传统瓷器华丽的外表、完善的工艺处理,现在反过来,用白瓷翻制日常用品。作品与日常生活一样,但烧制后会缩小,又没有了色彩,产生了陌生感、距离感;还有反雕塑的特点:传统雕塑手法是塑造,而这里却是直接翻制;易碎,保留了材料的特性;而白色有悲凉的感觉。当时我的孩子身体不好,经常送去医院,感觉医院里特别没有人情味,压抑、单一、无助。还有听到空难的消息,觉得这是长期的主题,只要有人在就会发生空难,于是有了以航天飞机空难为题材的“梦想”。

      

      出现第二个方向

      这些是都基于个人的因素,是艺术创作与个人需求的结合。到了2000年,随着城市化加快,在上述表现个人感受的作品的同时,有了第二个方向,表现城市化的题材。第一件作品是观念摄影“今天我们在哪里”,以后是“水中倒影”、“记忆转换”等系列。这些都是叙事性的作品。如“水中倒影”,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变化是模仿纽约,而其他的城市又模仿这些大城市,又是克隆文化。在布展时还同时摆出6组“水中倒影”加强视觉效果。这里也是用白瓷,但意义不同。

      艺术家创作有上下文的关系。之后又想到要脱离一下这个材料,必须要有新的想法,做完“梦想”就停一下。需要转换,要尝试其他材料,但还是对社会关注。于是有了新的尝试,“你能告诉我吗?”、“漂浮的物体”、“义乌调查”、“出口——货物转运”、“虚构的场景”等,大约在两年里,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物体,表达社会与个体、大众的关联对个人的深刻影响,揭示人类物质欲望的迅速膨胀所带来的问题。这些作品表明,在今天的生活里,新的、好的想像不断浮现,但一旦付诸实施却未必有好的结果。

      

      转向青瓷

      2008年6月在北京公社的个展,选择了一些宋瓷的元素进行创作:用青瓷的单纯的颜色,淡淡的,比较安静的;把立体器件压扁挂在墙上;造型上把人的头型的轮廓线与宋瓷器型揉合。结果与798里其他的艺术空间与展览非常不一样。这个转变比较大,与以前的作品很不一样。

      这是“出口——货物转运”后反思自己的创作的结果。我意识到,针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许多艺术家都像“出口——货物转运”那样做作品。从个人的线索看,我个人的风格在哪里?艺术家当然要关心这些问题,但艺术家个人的东西是什么?当代艺术已经形成套路,已经模式化,需要不断有新的方式。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但似乎又缺少了什么。于是有了去年的展览,其中包含一些新的概念:如简单,与当时社会的艺术现象的逆反等。

      现在也在做这类感觉的作品,把两个没关系的物品放在一起,如叶子与人的骨头、大的盘子等放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联系,意义。还在技术实验,有技术问题,需要不断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