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时代
2009年06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1918年,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自己掏腰包拍摄了一部喜剧短片。从电影史的角度讲,这部短片的地位远不及他同时期拍摄的《淘金记》等作品,更无法与后来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相提并论。但在美国金融史上,这部短片却间接地促进了美国民众投资观念的形成,它的名字叫作《债券》。
《债券》是一部呼吁民众购买战争债券,支援国家的喜剧片,卓别林纯粹出于爱国精神拍摄这部短片。1919年,美国政府发行了总值超过210亿美元的自由债券,持有人超过1100万。虽然卓别林所宣扬的爱国精神刺激了人们的行动,但事实上,自由债券面额小至仅50美元,年利率从3.5%到4.5%不等,使许多美国民众第一次有机会尝试储蓄以外的理财方式。而且,自由债券的收益完全免税,让当时饱受高税率之苦的民众趋之若鹜,并尝到证券投资的甜头。
理财意识的萌发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很多美国人开始投资于普通股票,并逐渐意识到基金的作用。1921年4月,美国基金业的种子——“美国国际信托证券”诞生。由这颗种子开始,基金以专业化管理、分散风险和规模效应的优越性赢得投资者的信任,美国基金业经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渐根深叶茂。
当时,美国投资信托大致分为两种:占主流的是依照英国传统模式成立的投资信托,即我们目前所说的封闭式基金。但与中国基金业不同的是,当时封闭式基金多为公司型投资基金,而不是目前国内主流的契约型投资基金。公司型基金是信托组织者建立一个公司,通过出售公司份额筹集资金构建投资组合。一旦组合形成,公司份额就像其他股票一样可在二级市场交易。20年代末期,美国共有89个封闭式信托,持有资产总值为28.9亿美元,占当时基金业总资产的95%。
从1921年美国首只基金诞生,到1929年大萧条前期,被看做是美国基金业的第一次繁荣,前后不足十年。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基金业也裹足不前,但这都不妨碍其长久的生命力。随着1940年代经济逐渐恢复,并重新开始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