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西方各国“大行其道”,从直升机上撒下的钞票何时促成通货膨胀是当前市场关心的焦点。笔者认为,受投资信心、消费预期的影响,美国货币流通速度还比较低,居民储蓄率提高,金融市场尚有很大的吸纳容量,这都使通胀尚远。未来一段时间,在全球保增长、促就业的系列政策刺激下,资本市场的发展有较宽松的环境,二级市场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宏观经济没有明显复苏
在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主要经济体经济出现了较大的跌幅,尽管近期的一些数据显示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已得到控制,但大多数国家经济还处于收缩周期。例如美国,5月反映经济景气的PMI数据仍低于50。
美国的M1、M2的货币周转速度还处于低位,美联储通过各种方式投放了基础货币,但其放大效应有限。目前相当多的资金进入了金融市场,推高部分资产价格。金融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目前这个蓄水池还在“蓄水”,还没有到向外净溢出的时候。要使经济活动步入正轨,生产、交易环节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轻易发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居民消费趋于谨慎
全球各国的失业率已创出新高,美国的失业率达到9.4%,经济学家普遍预计年底会超过10%。失业率高企直接提高了居民储蓄率,在过去十几年中,美国居民储蓄率维持在2%—3%的水平,当前已攀升到6%。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居民消费习惯,还将改变亚洲生产、美国消费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
即便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趋于零,但由于居民消费意愿不强,经济仍可能继续低迷。如果失业率继续攀升,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差,储蓄率提高,货币供应量不可能促使通货膨胀的发生。
金融市场刚刚恢复元气
近期国际投行表示尽快偿还政府的注资,进行“去国有化”,摩根大通、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等10家大型银行已获得美国财政部批准,回购去年秋季政府通过资本收购计划获得的优先股。此前这些金融机构获得政府注资主要就是为了缓解银行的资金紧张,缓解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当前这些投行偿还政府注资,表明这些金融机构初步恢复了元气。
股票市场已连续上涨,美国主要股指已接近2008年年底的水平,但离高峰时还有近40%的差距。当前全球股票市值38万亿美元,高峰时曾达到63万亿美元。市场规模更大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大大缩水,2008年年底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规模是590万亿美元,预计当前金融衍生品规模不足500万亿美元。此外,美国房地产价格刚刚开始止跌,金融市场、资产市场还有很大的容量来吸纳社会资金。和前几年相比,来自于金融资产投资的财富效应目前还微乎其微。
目前仍是投资的好时机
未来笼罩全球金融市场的阴云主要来自于美国次优贷款违约、信用卡违约率的提高可能导致的损失,这两个违约率的提高和美国失业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危机让各国政府意识到宏观政策首先要保增长、促就业,面对疲软的经济数据,高企的失业率,这一波全球经济刺激计划将矫枉过正,不会轻易收手。解决近两位数的失业率是奥巴马政府的难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
在全球金融政策不统一、美元发行不受监管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宁可在经济出现过热、通货膨胀时才采取紧缩政策,这个过程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市场担心通胀出现,但通胀尚远。在这段时间中,各国政府将继续坚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A股市场也有不错的表现,上证指数年初至今涨幅接近60%,当前上证指数市盈率达到28倍,高于其他市场指数估值水平。在这个点位上,有人认为估值较高,已经出现了泡沫。如何估值始终是个复杂的技术活,市盈率20、30倍合理,还是40倍合适,不容易说清楚。经验表明,如果在资金的推动下,40倍市盈率不算高;而在缺少资金的市场上,20倍市盈率不算低。当前的市场估值并不算高,泡沫成分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