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特别报道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6 2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特别报道
    市场存在结构性高估 下半年关注景气显著上升行业
    李慧勇:准确判断来自独特理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李慧勇:准确判断来自独特理解
    2009年06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秦宏
      李慧勇
      ⊙本报记者 秦宏

      

      “不仅踏准节拍,而且领先半步。”近年来申万研究所屡屡在敏感时期抛出在当时被市场视为大胆、但事后却被证明是正确的观点:2007年率先提示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在2008年年初明确给出中国经济将步入下降周期的判断;在2008年11月份则表示看好2009年A股市场;在2009年1月又率先抛出中国经济将出现“V”型反弹的观点。

      一家本土券商对宏观形势的判断为何能这么准确?申万研究所高级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判断背后的重要依据是对中国经济的独特理解。

      

      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有信心

      记者:记得去年年底的时候,市场对经济前景一片悲观。为什么申银万国研究所敢于在年末的宏观策略报告中对经济做出乐观预测?

      李慧勇:首先是对中国的长期增长有信心。我们认为经济的波动是很正常的,但一定要分析这种波动有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去年季度GDP逐季回落,看数据是很糟糕,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劳动力和资本这些决定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长期因素并没有改变,城市化也刚刚进入加速阶段,这决定了中国长期增长没有问题。这是分析中国经济波动的大前提。其次是对保增长的政策有信心。在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时,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本上实现了保八。目前三个方面的条件都优于当时,可以推断保增长的效果也会好于当时。一是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当时提高了10个百分点,财政对经济的影响力会明显强于当时。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好于当时,货币政策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存贷比衡量,目前存贷比10年前下降了30个百分点,这使得银行能够在支持保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受欧美等金融机构受次贷危机冲击比较大相比,次贷危机对国内的金融机构冲击并不大,这也使得货币政策更能够有效的传导。三是一揽子保增长的政策力度大于当时。1998年保增长主要是1000亿特别国债,而这次则是包括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在内一揽子计划,因此政策的效果会好于当时。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经济回落是必然的,但是由于政府政策能够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8%问题不大。

      

      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前景

      记者:其实,今年2月份经济数据仍然好坏参半,仅就数据仍难以直接做出经济向好的判断,为什么你们在数据公布后,能够大胆地将今年GDP预测从原来的7.6%调高到8.3%?而且过了大约3个月,又将2010年经济预测调高至8.5%。是什么使你们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这么具有信心?

      李慧勇:去年底对经济的乐观,以及今年初提出的经济“V”型回升的观点,基本上都是建立在逻辑推导和预测的基础上的,而真正情况怎么样,还有待实际的验证。今年2月份经济数据,主要是投资数据、信贷数据、M1数据和我们预测的方向一致,但明显好于预期。同时我们在全国部分地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研也显示了地方政府高昂的投资热情。两者印证了我们此前关于政府投资带动作用的判断,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在此基础上,我们上调2009年和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主要跟房地产销售提前启动有关。房地产市场的提前复苏,一方面提供了一个类似基础设施建设的终端需求,另一方面也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带动效应带动了其他投资的增长。房地产市场的提前启动使得中国经济获得了政府投资之外的另一个驱动轮,使得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比此前更加牢固。正是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弥补了出口下降对经济的不利冲击,带动了民间投资的增长,使得中国经济开始逐渐步入复苏之路。

      记者:你怎么看待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这种拉动能持续多久?

      李慧勇:长视角看,由于房地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没有结束之前,房地产将是中国经济一个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由于房地产是一个利率敏感型的大宗消费品,这决定了房地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将呈现脉冲式波动。我们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启动主要跟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城乡居民储蓄的增长,这是房地产消费首付款的重要来源;二是接近历史低点的利率,这大大降低了居民的月供负担。在这两个因素没有改变之前,可以对房地产市场的前景看得更加乐观些。但是一旦这两个因素发生大的改变,房地产调整可能就在所难免。由于目前居民储蓄增长率仍然高达30%,低利率至少能够维持2年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拉动持续两年应该问题不大。

      

      终端市场将是主要制约

      记者:现在市场有些担心,怕目前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无法长期维持,进而有可能导致未来经济增长乏力,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慧勇:由于投资终究会形成供给,因此靠投资来保增长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建立投资和终端消费的匹配机制才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看,终端市场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一种理想的情形是产能形成之时,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复苏,通过国际和国内市场来消化新增的产能。这是我们觉得可能比较大的情形。与此相对应的一种比较糟糕的情形,产能形成之时,国际和国内市场仍然不振,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为了避免第二种情形的出现,我们预计国家在实施投资保增长的政策的同时,会花更大的力气去解决新增产能去处的问题。

      

      宏观政策重点将转向调结构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家把调结构作为巩固经济向好形势的七项工作之首。 你预计未来的宏观政策的重点将会如何转变?政策转变的时点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

      李慧勇:在经济面临失速风险的情况下,国家的任务是千方百计保增长,是为了保增长而保增长。目前保增长政策成效初现,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复苏势头的同时,预计宏观政策的重点更多地转向调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重点包括扩大消费,加快城乡统筹,培养以城市圈为代表的新的增长极,加大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投入,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和外部性的资源和要素价格体系等。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确认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企稳向好,这是政策重点转变的基础,这也标志着政策重点正式转变已经开始。

      记者:这样的转变对未来经济发展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李慧勇:这种转变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这种转变的实施也有利于巩固经济复苏的势头,延长经济增长周期。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扩大消费可以解决中国经济过于依赖出口的状况,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增强经济的稳定性;要素价格的正常化可以促进企业更注意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改变资源消耗过多和环境污染过重的局面,减轻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大三农投入,可以稳定粮食生产和价格,避免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出现,同时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发掘农村的潜力,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