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2009 6 2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钱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钱沿
    金价调整,“安全”投资机会显现
    合众福寿齐添年金保险上市
    招行推出ELLE联名信用卡
    深发展
    推“日添利”人民币理财产品
    大众期望
    银行收费“慢点走”
    中行推“中银安稳回报”系列新品
    专家重提信贷类产品风险
    东亚银行
    发行首张联名信用卡
    平安银行
    在沪推小企业信用贷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专家重提信贷类产品风险
    2009年06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涂艳
      近日,新设贷款类的信托贷款类银行产品因信贷规模收紧而重新受到青睐,在收益略有提高的同时,专家提示投资者注意其中的信用风险。

      ⊙本报记者 涂艳

      信贷类产品重获青睐

      据普益财富上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2至18日的一周内,供有13家银行发行30款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含1款外币理财产品),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数较之前几周明显增加,而理财产品发行数也比之前一周略有增加。在资金运用方面,21款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用于发放信托贷款(新设),仅有9款产品投资于银行信贷资产(存量)。

      普益财富研究员张星表示:“一般信贷类理财产品分为存量贷款打包和新设贷款两类,由于近日信贷规模有所缩紧,故一些企业借用新设贷款类产品的融资功能完成了借款需要。”

      记者发现,在摸清投资者追求本金保证和稳健收益的大目标下,银行发行的信贷类产品仍然很有市场。诸如北京银行和工商银行等甚至已经发行了外币的信托贷款类产品。例如半个月之内,工行的深圳市分行就发行了两款“汇添利”美元外币信托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均主要用于购买工行深圳市分行的存量优质外币贷款(具体投向没有披露)。“之所以没有在全国发行估计是考虑到外币资产的存量,但是银行会发行外币信贷类产品至少说明了一定的市场需求。”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品经理评价道。

      

      搭桥贷款现身产品设计

      在众多的信贷类产品之中,一款募集资金用于搭桥贷款的产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款中国银行在6月15日发行的中银平稳收益0904(A)产品 ,该产品本质上和其他的信托贷款产品无异,只是它对应的贷款属于新设信托贷款,而且是搭桥贷款。

      查阅产品说明书发现,该为期1年的产品是用于补充山西省交通厅项目搭桥资金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五年,故该产品其实是一个被拆分的5年期贷款。而投资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借款方到期还款的能力,“该产品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透明,银行提前告知了资金的退出方式,即要么银行新发行理财计划投资于山西省交通厅的剩余期限贷款,要么由山西信托转让山西省交通厅剩余期限信托贷款财产所得信托贷款转让资金。而以搭桥贷款的形式出现也是在银行产品中非常少见的。”张星评价道:“搭桥贷款一般是一种短期的过渡性贷款,由于借款方是山西省交通厅,属于信用较高的政府机构,故银行在审查时会评级较高。”

      

      谨防信用风险

      记者了解,在银监会发布《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之后,银行对于信托贷款类产品不再被允许回购,所以之前的银行信用风险就转变为了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而从近期发行的产品结构来看,大部分产品都是银行评级为优质信贷资产后打包而成,即使是新设贷款也必须是能划分为“正常类”的资产。“银行对此把关较为严格,现在到期的产品中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的都是因为利率的下调或者提前终止。因为借款企业信用风险而达不到预期收益的至今尚未出现。”张星告诉记者。

      “但是,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仍应对产品的借款方信用做出严格的审核,至少做到心中有数。毕竟现在几乎所有银行都有这类产品,而且收益差别不大,投资者认为借款企业信用级别不高的话完全可以守住自己的口袋,没有必要非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工行上海分行理财师张君提醒投资者。

      记者还发现,如今银行多会为优质客户或者高端客户专门发售一些收益率略高于普通产品的信贷类产品,投资者也应注意其中的信用风险,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