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观点·评论
  • B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2009 6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观点·评论
    国美“去个人化”后会怎样
    激发民间活力 才能真正转向内生增长——今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判断
    借鉴台湾经验 把预先披露落到实处
    日版次贷危机
    假如能吸引泛欧交易所来上海上市……
    习惯用法律手段
    解决贸易纠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美“去个人化”后会怎样
    2009年06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宁远
      ⊙陈宁远

      

      国美现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陈晓6月25日因国美32亿港元融资、贝恩入股国美之交易事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美当日股价大涨已证明市场的认可,交易成功。这理由听起来似乎很确凿。

      不错,停牌7个月之久的国美,复牌当日大涨近69%,确实可以说是被市场热烈追捧。按理,一天振荡幅度超乎寻常,非常可能是公司突然有了或良性或变坏的结构性变化。只是国美这天的大涨,却不是这个逻辑。

      因为在国美停牌的7个月里,整个市场发生了巨变。香港恒生指数从最低10676点最高上涨到19163点,上周五收盘维持在18600点上,最高涨幅接近80%。所以,国美复牌当天涨幅,最普通的趋势分析师也能看出这是补涨。冷静一点看,无非可以说,国美既没有因为融资变得特别坏,也没有因为贝恩入股变得特别好。唯一值得国美投资人及关联客户欣慰的是,国美也许平安了。

      因为贝恩是一家在全球范围管理超过500亿美元的各种资产,有25年历史经验的PE。这次完成的交易,应该是一项基本风险有量化标准的投资,是把排除首富地震余波考虑在内的。若是无法清除这个风险,这项交易连贝恩第一步的尽职调查都未必能通过,遑论可以通过包括港交所在内的全部法律程序而达成交易?

      假如国美这次融资不是在黄光裕出事之后,它要融资虽然是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项目,但那只是投行机构圈子里要争夺的蛋糕,是一个完全正常的融资行为。以国美的市场能力和品牌,从资本市场上募集30亿多点现金,哪里会算是什么重大新闻?

      国美这次融资之所以备受瞩目,无非各方都是想评价一下,国美去黄光裕之后会如何。现在结果皆大欢喜——国美依然是完全符合市场各种标准的公司。但这个交易的成功,不能说明中国公司治理结构全面进入管理层时代,更不能说明我们进入了公司管理要对投资人负责的时代。

      实话实说,现阶段中国公司经营结构还无法言及“去个人化”。国美“去个人化”,并不是中国公司经营治理,发生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改变。我们的公司依然笼罩在大股东的阴影下。

      贝恩和国美的交易,至多可以看成是排除了首富地震的法律风险,国美的从过去时而来的市场地位、盈利模式,市场依然肯定其经营能力。但这种市场能力,是国美从过去到现在自我发展开出来的证明。

      国美及其对手苏宁电器,是异军突起的中国家电市场所造就的。在充分竞争的连锁行业中,是中国本土企业自己相互竞争,而不把跨国巨头放在眼里的唯一特例。这可以从家电连锁的国际巨头百思买,在世界各地都敢打价格战,而独在中国不敢轻言价格为证。稍微有点市场竞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多么难得和值得珍惜。

      再说,一个公司由什么样的架构来决定公司的成熟稳定和持续发展,没有现成的答案。家族性企业、个人魅力型企业,从来没有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过。我们很难接受没有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但这不意味着这两个公司就不具备现代管理结构。

      毋庸置疑,国美这次“去个人化”暂时获得了市场认可,但笔者以为,这主要还是国美有基本的市场价值,现在还不能肯定它会是离开上校的肯德基。因为在这次交易终于正常化的结果中,没有被低估的基本价值是完全依靠公司的老本。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国美会如何,需要未来的岁月去证明,而这个指标肯定不是一时的股价,而是国美未来的市场能力。

      (作者系独立市场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