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观点·评论
  • B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2009 6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中国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中国融资
    上海酝酿新能源大发展 产业扶持基金呼之欲出
    发改委官员“支招” 企业集团设创投基金
    分“三步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酝酿新能源大发展 产业扶持基金呼之欲出
    2009年06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其珏
      郭晨凯 制图
      在本月举行的“2009亚洲光伏峰会”上,一家名为“上海新能源孵化器”的新机构引起各界关注。本报记者随后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这家尚未挂牌的机构背景不简单,其不仅是国内第一家专门针对新能源的产业孵化器,更是浦东乃至上海市为本地实施新能源大发展战略构建的重要平台,将成为上海推动新能源产业升级转型的支撑力量。

      与此同时,浦东新区政府和相关单位还在筹划设立新能源发展基金,后者将与更多民间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相匹配,专门用于扶持、支持新能源创新创业。

      “某种意义上,孵化器本身也是一种‘国家风投’,因为无论是租金减免还是税收优惠,都是政府出资扶持新能源企业成长的方式。”张江创星园总经理俞中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也的确如此。随着孵化器平台的建立,更多的风险资本及类似政府创业基金、创新基金、小巨人基金、孵化引导基金等各类基金都将在这一平台上整合汇聚,为本地的新能源企业注入“生命元素”。这意味着,在上海全力以赴补上新能源这块“短板”的历程中,风险投资很快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催化力量。

      ⊙本报记者 陈其珏

      

      今年以来,上海市委市府不少官员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拥有全球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个F1赛场以及中国最高摩天大楼的上海,在当下最火热的新能源领域却没有太大建树?

      尽管金融、制造、航运、文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都长期领全国风气之先,但唯独在新能源方面,上海却一直裹足不前。眼见周边各省的新能源事业都发展得如火如荼,无论江浙两省,抑或内地的江西,都诞生了重量级的行业龙头,而上海迄今尚未出现一家可与之相提并论的企业,甚至连新能源产值也与江苏等省相去甚远,这足以令上海市有关领导忧心如焚。

      从年初开始,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连日辗转跋涉于沪上各区县,对上汽、同济、航天集团上海太阳能中心等本地的新能源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多方调研。这轮密集调研的结果是新能源被列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首位,并形成核电、风电、煤气化、太阳能和新能源汽车五大板块。

      5月20日,上海市政府大撒“英雄帖”,将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苏州阿特斯等国内诸多光伏业“大腕”邀至本地共谋新能源发展大计。在会上,上海市有关领导向这些行业翘楚发出邀请,希望它们可以在上海落户生根。

      仅仅十天后,一纸《上海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2009-2012年)》(下称《行动方案》)的通知逐级下发,由此正式吹响了上海全力搏击新能源产业的号角。这份《行动方案》显示,上海力争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3%。

      与之相适应,以新能源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建设、机构设置、资本安排也均在上海各级单位紧锣密鼓地悄然运作。

      

      上海的新能源“野心”

      “上海这次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升级方面是‘动了真格’的。”上海市新能源行业协会一位高层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根据上海市经委下发的这份《行动方案》,不仅新能源发展的目标和时间表首次获得明确,更涵盖了具体的计划任务:“其中,核电、风电和IGCC500亿元,新能源汽车300亿元,太阳能3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核电加快提高成套能力,市场占有率达到国内第一;风电和IGCC关键设备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国内领先;太阳能产业在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装备研发制造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数字显示,上海对新能源带动新一轮的经济效应寄予厚望,这次新推出的行动方案正式确立了新能源在上海整个产业中的地位。”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亮说。

      而这些数字和目标的背后更折射出上海市政府对自身新能源产业基础与实力的清醒认识。例如,上海本身就具有国内领先的核电研发生产能力,此次《行动方案》提出核电市场占有率要达到国内第一并非夸大其词;而光伏方面提出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这同样是基于上海自身晶体硅电池产业基础薄弱现状作出的一次差异化发展安排。

      此外,相比周边各省,上海对新能源拟定的行动计划还有一个优势,即明确了各自的产业布局,这有助于其避开产业同构。

      根据《行动方案》,核电建设将以浦东(临港)、闵行等产业基地为主,前者主要开展核岛和常规岛主设备的研发和总装,后者主要开展核级锻件的研制。风电以浦东(临港)等为主,建设大型风电机组关键设备产业化研发制造基地。IGCC以闵行等为主,建设燃气轮机、气化炉等关键设备产业化制造基地。光伏则重点建设以闵行为核心的太阳能产业基地;支持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建设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上海发展新能源产业仍有很大的优势,主要包括区位优势、要素市场优势、人才市场优势等,要根据自身优势来发展上海的新能源。”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能源交通研究所所长唐忆文说。

      在他看来,上海光靠本地企业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有一个开放式的心态。同时,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必然会带动相关服务业领域的发展,这其中的市场空间非常大。

      “你等着看,只要国家级的新能源规划一出台,上海很快会有数量更多、力度更大的新能源扶持举措蜂拥而出。届时,对新能源行业的利好将会不断。”上述新能源协会的高层人士颇为神秘地说。

      

      欲做新能源“国家风投”

      尽管上述人士并未披露未来这些新能源扶持举措的细节,但从近期在上海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中仍可找出些许蛛丝马迹。

      在本月召开的“2009亚洲光伏峰会”上,一家名为“上海新能源孵化器”的新机构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资料显示,该机构是由上海科委直属的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与相关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及企业联合创立的,目前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针对新能源的产业孵化器。

      据张江创星园投资部副总经理朱丽霞介绍,该孵化器主要吸引国内外新能源、新材料知名企业和国际科技创业者、国内外著名研发研究院机构及政府文化产业机构等进驻。入驻企业除了可获得大比例租金减免外,还可获得政府创业基金、创新基金、小巨人基金、孵化引导基金的对口扶持,创业导师的创业辅导,投融资及上市辅导、风投基金对接等扶持措施。这些措施不仅直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创新创业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和竞争力,还能极大促进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

      “当然,我们对入驻企业还是有一定门槛要求的。首先是行业要求,除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等相关企业外,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贷款等机构。同时,我们也要求入驻企业具备一定市场经验。那些有成熟商业计划、特别是已经被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看中的企业将受到更大的扶持。”朱丽霞说。

      “正是由于政府对入驻企业提供了规费减免、租金贴补、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大量政策优惠,孵化器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国家风投’,政府等于风险投资出资人,出资扶持新能源企业发展。”张江创星园总经理俞中华说。

      他告诉本报记者,对创业型企业来说,资金困难始终是它们生存、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能源孵化器母体的张江创星园将担当“天使投资人”角色,开展早期权益资本投资,协助企业投融资。同时,孵化器也会争取各级政府设立专项孵化资金(种子资金),开展与银行、投资及咨询结构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以全面提升投资能力。

      “这种政府出资的方式对新能源企业的作用尤其大。就像当年的无锡尚德,一开始也非常缺资金,而且没有银行敢贷款给它,结果无锡市政府组织小天鹅等8家当地知名企业融资600万美元,成就了尚德和施正荣。包括上海的分众传媒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其实也有这个因素。”俞中华说。

      据他透露,张江为此还成立了专门的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铺路。如果银行不愿贷款,则担保基金就为企业作担保,免除银行的后顾之忧。

      

      新能源发展基金呼之欲出

      除了直接充当“国家风投”外,孵化器还有一个重要使命——为企业、项目、风险投资、企业战略投资人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由于孵化器有政府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孵化服务、政府引导基金、房租补助、税收减免、财政扶持等一系列优越条件,许多好企业、好项目自然会被吸引到这里。”俞中华说,“对风险投资而言,不用东奔西走、大海捞针,在这里就可轻而易举得到好项目。而对企业和项目来说,随着大批风投来这里挑选项目,它们也可游刃有余地挑选更好的风投公司。”

      在他看来,这一平台上的入驻企业、项目就如同日常商品,而风险投资、战略投资人则是消费者。孵化器就是一个长期的项目交易会,如同商品交易会一样的专业市场,创业者和投资者可自由出入,买卖双方在这个市场上各取所需。与此同时,作为孵化器母体的“创星园”,本身既可充当项目消费者,同时也有自己投资的项目商品。

      “通过孵化项目、企业与资本结合而创造价值,是经济链变化从低值端向高值端发展的新模式。这种商业模式通过实现创业者的潜在价值,培育创业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实现平台自身的增值。这也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孵化器与企业捆绑式发展’。”俞中华说。

      而这种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相融合模式的一大优势在于,可有效降低风险投资方的投资风险,加速培育在孵企业。

      “这是由于孵化器在为新能源创业企业提供全面孵化服务的同时,还在资金方面提供帮助,促成创业企业与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另一方面,从风险投资角度出发,投资于孵化器内的在孵新能源企业,最大的好处在于孵化器的管理者可以对其了如指掌,可以很清楚它是否按照原来的商业计划书去运作,研发和经营是否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这样,风险投资的‘风险’自然降低了。”俞中华说。

      事实上,风险投资就是孵化器最重要的孵化工具。当“张江创星园”建立起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筹集和循环机制后,孵化器就成为一个有效且安全的投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孵化器本身还能在吸引风险投资方面产生杠杆效应。据俞中华透露,如果新能源孵化器发现一家质地优异的新能源企业,可以先投入一笔初始资金,然后按照1:3、1:4甚至1:5的比例放大,从政府乃至社会募集更多的资金,最终可能演变为一种股权投资基金。

      “例如,去年张江创星园曾在某个项目上投了16万元,按照1:5的比例,浦东新区政府就出了80万元,这给项目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俞中华说。

      而在当下上海的各类风险投资中,最受业界期待的莫过于正在筹划的新能源发展基金。记者了解到,这一即将破壳而出的基金将专门用于扶持、支持新能源创新创业,并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产业在上海的振兴发展。

      此前的《行动方案》明确指出,上海要设立支持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研制补贴、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示范工程以及引进重点项目支持;对纳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重大技术改造和新能源研发支持范围的项目,由市、区政府给予资金配套支持;对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研发费用,按150%税前加计扣除;对新引进的重点项目,其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由市、区政府给予相应的贷款贴息支持;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新产品示范应用等项目,给予补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