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期货·债券
  • A4:观点评论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9 7 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焦点
    沪综指半年上涨62% 轻叩3000点关口
    调查显示:逾七成散户预计
    大盘本周跃上3000点
    券商佣金 上半年同比增五成
    宏观经济预期左右债市走势
    628家上市公司中期业绩逾六成“报忧”
    债券 企业债券扩容速度惊人
    大宗交易 成交金额猛增182%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宏观经济预期左右债市走势
    2009年07月0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秦媛娜
      ⊙本报记者 秦媛娜

      

      虽然不及去年下半年一波大牛市来得酣畅淋漓,但是债券市场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也是跌宕起伏。对宏观经济预期的不断变化成为主导债券市场走势的主要线索,绘就了债市年初从高点坠落、再震荡调整、后稳步攀高、最终进入整理的整条曲线。

      年初,市场原本希冀延续前一年的牛市,债券还有至少一个季度的上涨,但事实却是在一月中旬便迎来意料之外的大跌。究其原因,直接来自于股市强劲反弹之后,基金等跨市场投资机构激烈的抛债买股行为,令股债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被放大。

      但是事后更多的分析人士认为,对于宏观经济的乐观预期才是造成债市当时从顶端下坠的根本原因。从去年12月开始,银行信贷规模开始井喷,而以次月公布上月金融数据的规律来看,每个月上旬到中旬恰好是数据开始左右债券走势的时刻。

      12月7718亿元、1月1.61万亿元、2月1.07万亿元、3月1.89万亿元,信贷数据一路爬升,加之货币供应量、工业增加值等数据的反弹,令市场中对于经济开始触底反弹的预期不断增加,因此直到4月中旬公布3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之前,债券走势都以震荡走低为主要特征。

      转折发生在4月下旬,一季度跌幅最为显著的中长期债券扮演了领涨先锋的角色,特别是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表现最为抢眼,带动了整个债券市场气氛的回暖。

      债市在此攀升期间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级市场的表现远强于二级市场,两者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割裂现象。分析人士称,银行资金在本轮反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积聚了大量的资金需要寻找出路,而投放信贷显然已经没有更大的空间,只有到固定收益市场发掘机会;另一方面,经过第一季度的下跌之后,相当数量的债券收益率已经出现了吸引力,令银行投资户开始“蠢蠢欲动”。

      事实上,在以银行资金为主力推动的债市反弹阶段中,对宏观经济过分乐观的修正成为重要的决策参考因素。银行信贷规模的下降、降息预期的燃起,而且市场中出现了经济会二次探底的谨慎观点,这些都带动了债市的触底反弹。

      这波反弹在6月之后开始表现乏力,债市又重新进入新的整理阶段。对于下半年的债市走势判断,乐观悲观者皆有之,总体来说谨慎的态度占了上风,在担心未来通胀风险抬头的同时,市场继续期待新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