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总结了过去经济危机的经验,立即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以解燃眉之急。其背后将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谁顺应市场变化快,谁将占得先机。
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特别是由投资转化为消费能力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是经济危机,还是经济周期调整,现象都是市场供需需要调整,经济危机,一定是由于产品供应充分而购买力不足造成相对的产品过剩;经济周期的调整道理上是一样的,只是幅度和影响上是有很大差异的。所谓购买力不足,一般都表现为“货币供应不足”。
从2008年12月开始到现在货币供应是宽裕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645亿元,5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6.21万亿元,同比增长30.6%,增幅比上年末高11.87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88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4.82万亿元,同比增长25.74%,增幅比上年末高7.9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8.2万亿元,同比增长18.69%。
保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我们国家的投资率从2000年的35.3%到2007年的42.3%,上升7个百分点;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4.8%,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4%,剔除价格因素,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应为20.1%,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应为16.5%,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在降低。一方面说明我们GDP的增长更加依赖投资,另一方面我们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在降低,说明我们的投资效率在下降。
4万亿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我们仍在观察,它对于拉动GDP的增长不容置疑,但它能否带动民间投资的增加,才能真正体现经济的活跃程度。保增长应该是个短期目标,投资的效果对于保增长会更加直接,而消费的形成需要投资的有效传导,这需要时间;国际收支的改善,取决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的恢复,这也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因此,投资的拉动对于短时间内保增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解决经济内在增长要靠消费
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增长,增长的目标是为了最终消费,投资最终也要传导到消费才能为有效投资。因此,宽松的流动性,应该保证能够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途径主要有三:提高收入、增加保障(降低储蓄率)和降低税收。
我们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到2007年的48.8%,下降了13.5个百分点;说明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在降低。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只有15.7%,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只有8.4%,农民收入也只有8.0%大大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必然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增加社会保障的同时,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业,利用中国的人口红利,降低储蓄率,建立以年轻人养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并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效率靠货币流动
释放流动性能否提高资金向实体经济的传导的效率,对于经济的增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目前的经济总量应该说是世界前三位的(2008年GDP已达30万亿元),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高消耗、高投入、低收入、低消费的。因此,如何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提到我们面前,应该说利用技术进步改变传统产业,利用创新发展新能源等新兴领域都是提高资金效率和货币流动最有效的途径。调整结构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方向,但必须注意到,调整结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特别是在国际经济未出现全面转暖的环境下,在流动性宽松的情形下,如何应对经济的滞胀是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