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4日,深沪两市共有647家公司对今年中期业绩进行了预告,其中,扭亏29家,首亏117家,预增、略增、续盈205家,而预减、略减和续亏279家,不确定17家。从整体上看,上市公司业绩恶化趋势似乎较为明显。然而,对上市公司中期业绩的分析,不应仅仅局限于这些表面上的数据浅尝辄止。
一方面,中期业绩预告增加了市场的透明度,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消除预期差异而降低因中报业绩披露造成的市场短期波动;另一方面,中报业绩的一致预期并非投资的终点,而是将市场投资逻辑进一步延伸到中报业绩后的各种定价因素的演变,这是投资者对待中报业绩预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同时,从历史经验看,预期兑现往往导致股价反向演进,所谓"利好兑现即是利空"和"利空兑现却是利好",这也是投资者围绕中报进行投资时需要考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经济基本面分析,在经济景气快速回落和政策驱动的投资需求急速上升的复杂环境下,今年上半年CPI、PPI指数同比持续为负以及制造业产能整体严重过剩,这使得投资者对中报业绩整体下滑基本上早已形成一致预期,换言之,业绩下滑早已隐含在当前的股价表现之中,因此,业绩下滑所带来的冲击应该有限;而对于那些业绩好转或超预期的行业与公司来说,更需要谨慎对待,这主要包括业绩的持续性和业绩的真实性。显然,一个不可持续的良好业绩很可能是一个难得的卖出机会,同样,一个并不真实的良好业绩也很可能是一个投资陷阱;反之,一个不可持续的"坏"业绩往往至少为投资者带来交易机会。
从行业角度分析,关键看行业的整合状态和行业的需求前景。目前来看,中报业绩预告表现较好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医药和生物制品、软件服务、批发零售等,在整个经济经受通缩挤压下依然能够获得良好的业绩表现,表明这些行业背后确实有刚性因素支撑业绩增长。我们认为,医药和生物制品行业表现突出的主要原因是行业需求的稳定较快增长;软件服务、批发零售都属于服务业的范畴,行业增长前景明朗,处于明显的成长周期;而纺织服装行业较好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已经经历了十年以上的景气低迷,行业整合已经进行得比较深入,因此可能具备率先景气复苏的条件。很显然,这些优势行业内的优质公司将会出现中长期投资机会,但短期由流动性推高的估值水平增大了投资风险,削弱了一些公司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对稳健的投资者来说,在投资这类公司时,更好的介入机会将是急跌之后,等待股价回到合理估值区域之后再伺机买入。
从公司层面分析,投资者还需要考虑公司业绩的变化是否合理,推动业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可以持续?业绩表现背后是否隐藏了公司的特殊动机,比如高债务公司倾向于调高业绩以便进一步融资或增强债务人的信任、满足债务人要求等,而低债务的公司则倾向于保守的业绩处理而为公司留下更多的现金。特别是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很多公司将面临棘手的产能过剩与过度举债的问题,这使一些公司自然将业绩表现与公司内部问题关联起来,这一点需要投资者特别关注,要留意目标公司的负债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同时也要关注经营现金流量的匹配。
通常而言,对那些行业集中度较好,行业整合已经基本完成的行业来说,受外部经济形势的挤压,可能导致行业龙头公司业绩出现短暂的恶化,一旦股价对此做出反应,那么将为中长线投资者提供良好的买入机会。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公司业绩下滑,还有难得的机遇。在那些业绩顺势下滑的行业和公司中,可能会找到许多这样的投资机会。相反,那些业绩逆市上涨的公司却值得投资者特别警惕,尤其是那些找不到“合理解释”的公司。
另外,今年中报业绩的另一个关键看点是国家启动了包括4万亿投资计划在内的一系列直接干预经济、拉动景气的政策,这使很多受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行业需求层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报及之后短期业绩会产生良好预期。对此投资者应该注意到,受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相关行业中,有不少是属于产能过剩的低端高能耗、高污染类企业,属于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要淘汰的企业。举例来说,钢铁行业生产线材的公司基本都属于政府治理、淘汰的公司,几轮整治之后生产线材的公司目前数量已经很小,但基础设施投资极大地拉动了线材的需求,导致线材价格的上涨远远好于高端的板材,线材生产企业效益远远好于板材企业。因此,这类公司的业绩往往很难具备可持续性,并且这类公司业绩的良好表现一旦反映在股价上,应该是投资者择机退出的好时机。
对于那些明显受政策“扰动”的行业或公司,投资者还应该关注短期景气上升的同时是否面临未来政策效应消失后景气的突变。只有那些相对独立于政策干扰后行业景气仍然保持向上的公司才能是当前可以中长期投资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