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多时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了。根据央行7月3日发布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点还是保留较多限制的,与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期望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不少评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只是迈出了“一小步”。的确,这次试点是比较谨慎的。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本次试点虽名为“结算”,其范围却远超“结算”,相对于过去的管理来说已实现了巨大突破,其影响不应小觑。
其一,突破了对境外人民币资产持有人的限制。试点之前,只允许境外(港澳地区)的个人以人民币债券或银行存款的方式持有人民币资产。试点之后,允许境内企业将出口的人民币货款留存境外,而境外企业将收到人民币货款。这已突破了现有的在境外只允许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限制,而企业持有人民币资产将衍生出更多的需求。例如,企业将人民币资金存在境外获得更高收益的投资需求,将人民币兑换为港币、美元等货币的需求,对冲人民币资产汇率风险的需求等等。
其二,突破了对境外银行人民币业务的限制。试点后,境外企业以人民币向国内企业支付货款,可能需要向境外银行借人民币,必然产生人民币融资业务,境外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将扩大,倒逼境外其他人民币业务的开办。一方面,港澳地区的银行可将吸收到的人民币存款贷款给有融资需要的境外企业;另一方面,境外银行如果人民币资金不足,既可能会向境内银行拆入人民币,也可能会与境外银行进行人民币同业拆借。境外银行与境内银行的人民币结算差额也自然需要境内外银行之间的融资。境外银行与企业客户之间的人民币货币兑换业务,会形成人民币敞口,从而增加对人民币汇率避险工具的需求。
其三,突破了现有人民币清算渠道的限制。试点允许境内银行代理境外银行进行人民币资金的跨境结算和清算,而过去银行体系内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只能通过中银香港一家清算行进行。这样,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渠道将大大增加,正如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所言,试点后人民币在内地与香港之间流动的渠道将会更多元化。这也是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只有一个清算渠道的话,美元能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呢?
自4月国务院决定试点到正式实施已历时3个月,一个迟迟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出口退税。因为采用人民币结算就不会收到外汇,那么出口收汇核销的操作就要调整,出口退税的操作也就要相应调整。由此可见,这一试点牵涉甚广,试点是对现有管理的重大突破,将给内地的管理机构构成相当大的挑战。可以预见,试点实施之后,可能会面临着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谨慎地走“一小步”是合适的。
试点的规模和作用到底能有多大,能否真有助于稳定我国对外贸易和方便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既取决于境内外企业使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意愿,也取决于将来能否及时地放松限制,满足境外对人民币业务的各种需求。也许初期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不会太大,但不管如何,试点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因此看起来是“一小步”,其实也是“一大步”,只要与时俱进,步子必将越迈越大。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