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特别报道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产权信息
  • B8:观点评论
  • C1:披 露
  • C3:数据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7 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观点评论
    基金经理走马灯
    基民利益最受损
    在通胀成形前完成内需拉动和工业复苏
    今夏气候异常 威胁亚洲农业
    绿色能源正处在商业不确定性的阵痛中
    香港人民币结算试点
    仍有细节待落实
    人民币结算试点:
    看似一小步,实是一大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绿色能源正处在商业不确定性的阵痛中
    2009年07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管清友
      人们对传统化石燃料的前景非常担忧,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究竟哪一种能源形式能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现在还远未达成共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同时具备清洁、方便、经济、可持续四个要求的清洁煤技术。最为重要的是,新的绿色能源形式要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就必须与其进行一场较量,胜出的前提条件是商业性、可持续性和清洁三者俱备的新能源。

      管清友

      在上周末的全球智库峰会的能源环境论坛上,绿色能源无疑是讨论焦点。我在现场感受很深的是,大家对传统化石燃料的前景非常担忧。大家深知,无论是经济危机的暴发还是环境的恶化,都与人类对传统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有关。更不用说,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了。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否认,绿色能源是今后人类能源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此,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演讲中对此作了精准的描述:在人类能源利用的过程中,主导能源的变化隐含着脱碳加氢的演变规律。随之而来,创新的动力设备遵循了高效能、低排放的技术路径(大意)。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则举了两个例子,说明新的能源形式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趋势,一个是液晶显示器替代传统显像管,一个是数码照相机替代光学照相机。

      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能源技术的进步与其他技术进步有什么最大不同。总的感觉是,不同能源形式之间的替代可能没有那么简单。能源太重要,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基础,容不得半点闪失。如果方向不够明确,简单地抛弃传统化石能源,那很可能是一失算,成千古恨:不但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很显然,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于究竟哪一种能源形式能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大家似乎并没有达成共识。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充分的理由来强调“氢经济”,推广CCS(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但若是以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眼光来看,这些经济范式或技术未必有现实性和商业性。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人们对传统化石燃料的前景之所以担忧,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供应问题。最近几年,所谓资源枯竭论又重新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其理由不可谓不充分。老的油田产量在递减,新增石油需求则是个天文数字,供应焉能不紧张?国际能源署在2007年的《世界能源展望》中曾专门谈到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看。不过,我总觉得,田中伸男先生入主国际能源署之后,把日本国民的“油断”意识和对资源枯竭的深度担忧带到了国际能源署的报告中。再加上《沙漠黄昏》、《石油恐慌》等书大行其道,大家对资源枯竭论也就深信不疑了。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全球60多亿人口,只有OECD国家的十几亿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五十多亿人要重走OECD国家的道路。未来二三十年能看到的,就有三十多亿人要走上这一道路,比如“金砖四国”,中东国家等等。这不能不让人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大感担忧。

      其二是碳排放问题。除非有突破性的技术进步,现在还看不到化石燃料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或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化石燃料仍将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在一边是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敲响了警钟,而另一边则是可再生能源在整个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会有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世界怎么办?

      更有甚者,在绿色能源问题上,很多能源企业尤其是那些巨头们似乎并不“感冒”。不是他们不认同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而是绿色能源的发展确实面临商业上的很多不确定性。眼下的现实是,绿色能源发展面临政治上热,商业上冷的尴尬境地。在方向不明的情况下,任凭政治家们喊破了嗓子,对企业来说,风险最小的策略就是搭便车。实际上,在绿色新政的发源地美国,煤炭企业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不亦乐乎。

      而且,中国的情况和世界的情况还有很大不同。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而世界是以油为主,因此中国的麻烦更大。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开展对煤炭的清洁利用,将煤炭这种“肮脏能源”变为“清洁能源”、绿色能源。不过,这需要时间。据我所知,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同时具备清洁、方便、经济、可持续四个要求的清洁煤技术。清洁煤技术和煤基清洁能源的发展,解决了中国能源供应的问题,如果它能解决碳排放的问题,就很可能成为绿色能源发展的一个方向。

      走出全球智库峰会的能源环境论坛现场,我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在突破性的技术出现之前,绿色能源的各种形式可能要经历一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接受市场的选择。最为重要的是,新的绿色能源形式要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就必须与其进行一场较量,胜出的前提条件是商业性、可持续性和清洁三者俱备的新能源。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