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蕾
在今年“调结构、重转型”的主基调下,寿险三巨头仍能交出“合计持平”的上半年保费成绩单,在业内人士看来实属不易且颇具“含金量”。
上海证券报昨日从相关渠道独家获悉,今年1至6月,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三家寿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逾270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由于去年上半年基数平台较高,今年上半年能取得这样的保费业绩,已经不容易了。”一位业内人士点评说。由于这只是一个快报数据,不排除7月中旬公布的实际数据会略有差异。
具有明显吸引力的万能险结算利率,较高的代理人营销能力和银保不断扩张等因素驱动平安人寿保费收入今年以来持续强劲增长,领跑于另外两巨头及同业的“成绩单”并未让市场人士感到太大意外。上述快报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平安人寿保费同比增速超过30%,其中,个险新单保费增速接近40%,银保渠道贡献保费约162亿元,同比增速约140%。
而中国人寿、太保人寿延续了年初的“刹车”战术,今年1至6月,两家公司保费收入均出现负增长。业内人士分析说,尽管中国人寿和太保人寿这两家的保费增速数字并不怎么“好看”,但真正反映出其业务结构调整的深化,主要表现为对银保渠道增长的有意控制和对期缴业务的推动,以换取“含金量相当高”的保费增长。
从快报数据中不难发现,今年1至6月,中国人寿及太保人寿银保保费收入“降温”成效已显,分别约为822亿元、150亿元,降幅分别在8%、29%左右。“中国平安今年发力银保,主要是因为前两年一直在控制银保规模,基数较少。”一位投行人士解读说。
事实上,上半年保费“合计持平”背后,凸显的正是结构调整下保费“含金量”的大大提升。
以中国人寿为例,按照快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个险新单保费收入负增长近30%。一位保险资深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国人寿今年以来个险新单保费增速急速下滑,因其产品结构调整而起,主要在于拉长了产品缴费期限,之前都以3至5年期产品为主,而现在较多的是5年期、10年期以上产品。也就是说,在同样保额的情况下,销售期越长,当期缴纳的保费就越少。虽然当期保费下滑了,但实际新业务价值上升了,保费含金量也因此得以提高。”
中国太保亦如此。有投行人士预计,贡献太保人寿大部分新业务价值的个险渠道(约占3/4)利润率有较大提升,利润率约上升到42%,明显高于主要同业。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说,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业务价值保持快速增长,预计新业务价值增长分别超过15%、30%、25%。
“同样是2700多亿元的保费平台,去年银保及趸缴业务贡献的比例较多,而今年个险、期缴业务的贡献比重已经提上了一个台阶。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因此我们继续看好今年全年的寿险保费含金量。”一位寿险业资深人士分析说。来自投行人士的普遍观点是,在保费含金量提升的同时,考虑到投资收益率的大幅回升,三家保险上市公司中报超预期将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