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特别报道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产业·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观点·评论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7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当今“马兰花”在哪里?
    紧要关头
    “意识红线”抬头了
    佩琳突辞州长职务悬念重重
    法律实务:上海可以借鉴纽约什么
    温州人的特殊精神气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紧要关头“意识红线”抬头了
    2009年07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宇峰
      ——力拓背信弃义的“逻辑”

      ◎陈宇峰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副教授

      如果说经济繁荣期是消费者载歌载舞大肆吞食的时候,那么经济萧条期则便是那些富有雄心抱负的企业家大展拳脚之际。根据《金融时报》2009年的最新排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7家中国企业,中国石油、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移动更跃居前5,总市值1.4万亿,超过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继承的优秀跨国大企业,比如沃尔玛、ATT等等。按理说,目前正当大跨国公司此般示弱之际,也正是日渐强大的中国企业实力组建庞大海外兵团的最佳时机。无论是理论逻辑,还是历史经验,都是如此。不过,中国企业海外拓展之路似乎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顺利。且不说四川腾中民企用5亿美元收购一个有名无份的悍马品牌,而最近中铝购并力拓失利,使得中国有史以来最大一项雄心勃勃的海外投资案胎死腹中。尽管中铝可获得力拓1.95亿美元的毁约费,但这还不足以弥补期间的筹资费用。

      显然不能把这常交易失败简单地归结为地缘政治作祟的结果,但如果因此把反思转向于投资规模更小和战略性更低的铁矿企业,那么注定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之路永远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环视今日世界,中国对铁矿石市场的强大需求是不容小觑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经济的跌宕起伏直接影响着千里之外的大宗商品价格,这是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战略优势,是日本、韩国钢铁公司所无法比拟的。这当然也是当初力拓面临着财务困境时寻求中铝合作的最主要原因。可为什么手中握有如此强大市场王牌的中国企业结果却遭遇滑铁卢呢?

      对于一直处于国际铁矿垄断地位的力拓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持续地保持这种垄断势力,这并不仅仅是地缘的结果,更是一种力拓企业的市场策略。目前,世界铁矿石供应主要由巴西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家垄断。其中,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2007年,在大宗产品价格升值高位期间,财大气粗的力拓不惜高价收购了加拿大铝业,以扩大其规模优势,但为此背上了近400亿美元的债务。正因为如此,当去年金融危机来袭之前,面对大宗商品价格急速下跌和死对手必和必拓的虎视眈眈,无奈之下的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来到中铝,其意不言而:看中了中国庞大的市场优势,力图通过一系列的并购之后实现横向一体化。不过,这对于急于打开国际市场的中国铝业来说,同样也看到一种国际化的机遇。这场交易自然一拍即合,中铝联合美国铝业以140亿美元买了力拓9.25%的股份,成为力拓最大单一股东。不过,有意思的是,中铝并没有入住董事会的决策之意。这一举动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以及民众的普遍支持,唯一不爽的是本想占尽力拓便宜的必和必拓。

      今年2月,为了解决力拓的燃眉之急,中铝公司打算继续投入195亿美元,其中约72亿美元用于认购力拓集团发行的可转债。如果转股成功,中铝公司在力拓集团整体持股比例将增至约18%。中铝公司还将出资约123亿美元获得力拓有关铁矿、铜矿和铝资产的部分股权,并分别成立合资公司,中铝公司将依据投资比例拥有相应董事会席位。不同的是,原本正常的企业并购,却在澳大利亚政界和企业界掀起极度恐慌,必和必拓尤其伺机兴风作浪,竭力阻止这项对他不利的企业经营活动。结果,处于市场好转状态中的力拓放弃了与中铝的合作计划,拼命向必和必拓投怀送抱,只欠东风的中铝便吃了个哑巴亏,这场号称最大的海外并购案旋即流产。

      一向以商业诚信为宗旨的中国人第一次感受了集体性的困惑:为何同样的两场交易会得到不同的后果?为何如此一个堂堂跨国大公司却会如此“背信弃义”?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抛弃繁琐的政治过程,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细探两次并购交易在公司治理上的微妙差别。尽管第一笔交易开展的时候,中国铝业已成力拓的最大股东,但当时中铝公司或是为了表示其友善,并没有入主其董事会的正常决策机制之中。而当第二笔195亿美金的交易开展的时候,很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这一名义上的第一大股东,力图通过这场交易改变有名无份的现状。而恰恰是这一点,最终成了某些心怀叵测的澳大利亚政客的炒作题材。澳大利亚少数党国家党参议院领袖贝纳比·乔伊斯发起了一场电视广告宣传活动,煽动民众“阻止”澳大利亚的“财富来源”被一个外国政府抢走。

      尽管国际政治的力量在跨国并购案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但真正致使这场交易在政治否决权启动之前就已被阻止的关键,还在于力拓董事会和那些参与决策权的股东们。不难推测,他们认为中铝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国有企业。而在他们的印象中,计划中的国有企业会为了国家整体的发展不惜以政府财政补贴的形式,用低成本亏本的价格供应给那些下游的生产企业。以他们的推断,中铝公司会在中国政府的授意下压低铁矿石市场价格,以使国内能以更低生产成本持续生产出低廉的产品,保持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尽管中铝将在力拓那边承受巨大的损失,但可从中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中获得弥补,而高速的经济增长也将为中国政府赢得这笔财政补助。这也就是经济学上常说的一个概念:“大股东掏空”。

      于是,便有了“力拓背信弃义、投入必和必拓”的那出戏份。对力拓那些拥有实际权力的股东们来说,中国的国资企业可以投资他们的企业,获取分红,但绝不可以谋求他们的权力,这是他们对中国人的一种意识“红线”。一旦突破,将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交易。

      从中铝在并购力拓中出局,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西方人在国际政治中这种根深蒂固的 “意识红线”在重新抬头。对于那些具有强烈海外扩张意识的中国企业来说,对这一点,不能不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