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圆桌
  • 8:信息披露
  • 9:特别报道
  • 10:上市公司
  • 11: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股民学校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调查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7 13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0版:基金·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0版:基金·调查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背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背后……
    2009年07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徐婧婧
      漫画 高晓建
      南方基金的王宏远、交银施罗德的李旭利……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至少有近20位明星基金经理或业内大佬相继离开了公募基金。这不禁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思索:虽然众多公募基金经理们在工作上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但他们是否想过,基金公司为培养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所付出的心血;基金经理在“另起炉灶”之时,是否对公司、对基民还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本文力求探索的是基金经理离职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因素驱动?目前在任的基金经理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何想法?

      ⊙本报记者 徐婧婧

      元老离任已成趋势

      随着基金业又一大佬李旭利的离职,人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2006年年底。2006年12月30日,博时基金公司公告,肖华因个人原因不再担任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和价值增长贰号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博时基金公司昔日明星基金经理的离任拉开了基金业大佬“奔私”或离职的大幕。

      上投摩根吕俊、工银瑞信江晖、华夏石波、嘉实王贵文、易方达梁文涛、广发何震、信达澳银的曾昭雄、南方王宏远、交银李旭利、嘉实王鹏、泰达荷银李泽刚……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其中多数为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有的更是基金公司招揽客户的“金字招牌”。

      而此前有媒体披露,现任376名基金经理中有约22%的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不足1年;有91位约24%的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一年以上但不足两年;仅有30位不足8%的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而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上者只剩华夏的王亚伟、汇丰晋信的林彤彤和华安的尚志民3人。

      事实上,目前公募基金的元老离职已成趋势,而仍留在公募基金的元老更是如大熊猫般珍稀。

      缘何转投私募?

      为何如此多的基金经理选择离开公募基金转投私募?一位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表示,“呆在公募基金有太多的限制规定,除了外部监管,内部监管更是条条框框很多很细,公募基金受的束缚很多,不自由,更是没有隐私。一个人如果连隐私也没有,是非常痛苦的。”

      诚然,私募比公募在投资环境上宽松的多。私募基金经理可以自己炒股票,手机、msn不会被监管,有足够的自由。公募基金业绩月排名、季度和年度排名对基金经理来说压力很大,因为这直接影响基金经理奖金甚至能不能在基金业继续混下去。

      私募基金研究队伍虽然无法与公募基金比,但对于某些行业,某些公司,特别专业,甚至胜过公募基金。有基金经理表示,因为种种原因,有时候公司的研究员根本不支持基金经理的投资,甚至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基金经理自身的想法得不到实践,这让基金经理觉得没有自己的思想。

      公募基金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公司制度往往决定了基金经理的去留。有基金经理抱怨,“公司的领导层太过强势,所有的投资决策都由总经理一人决定,有时候自己想加仓也不能,想减仓也不让,投资思路完全被打乱。”

      而也有一些基金经理不禁感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呆在公募基金,业绩虽然上去了,可公司内部的‘斗争’太复杂,即使自己有能耐也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不如自己单干,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当然,有些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是属于功成身退,释放压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由于私募基金管理层次极少,许多大投资,老总一个人拍板就行,甚至一个电话,马上就投了。但公募基金有投资委员会,有很多程序要走,有时机会稍纵即逝。其实,许多情况下,投资是明星个人的艺术表演,就像NBA样,明星的作用很大。因为市场变化很大,公司在变化,并不是每个领导成员都能从迷雾中看出未来。”一位基金经理如此认为。

      而事实上,股神巴菲特根本没有决策委员会,林奇在决策上也有很大的自主权。私募基金更容易发挥明星的作用,公募基金则更容易产生官僚体制,限制个人的发挥。

      压力最大来自排名

      

      那么,公募基金经理到底有哪些压力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一句玩笑话中探出真谛。“做投资压力大,做基金经理压力更大。目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千万不要掉头发。”上海一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自嘲。

      的确,在基民的眼里和媒体的聚光灯下,基金经理是很光鲜的职业,手握百亿资金在股市上叱咤风云。然而基金经理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刚做基金经理那会,如果每周能有一天可以从下午4点睡到晚上7点,并且不被任何外界因素吵醒,那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一位入行一年多的基金经理如此表示。

      对于一名刚进基金业的新基金经理,他的压力就是否能在行业立足。而前两年的业绩尤其重要,如果交不出一份像样的成绩单,基本上他的基金经理生涯宣告结束。多数新进基金经理只能退回券商,去投资部门随便混个职务,如果真的无法在行业立足,这种郁闷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有时候连续几晚都会梦到自己执掌的基金业绩不好,排名滑落。”采访了多位基金经理后,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都将业绩排名视为最大的压力。目前业内对基金的排名已经细分到了日排名、周排名、月排名、季排名以及年度排名。

      “受制于短期的排名压力,现在的基金经理更像是趋势投资者,包括我自己也成了趋势投资者,我所崇拜的价值投资理念根本无从实现。当市场风格轮换,你也得紧跟热点更换股票,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交易员,有时候感觉自己又像是个赌徒,赌下一个市场热点是什么。”一位基金经理非常无奈地对记者表示。

      然而对于排名,业内人士却认为,细化的基金排名确实给基金经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各行各业谁的压力又小呢?如果基金经理连最基本的排名压力都无法承受,那么基民又怎能放心地把自己半辈子甚至是大半辈子的积蓄交给他们管理?基金经理又怎能与百万甚至千万年薪相匹配呢?

      呼唤林奇式的基金经理

      如同上文所说种种,基金经理确实承受着超过一般人的压力,然而基金经理是否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曾经培养过自己的公司?毕竟基金公司给予了基金经理施展才能的平台,给予其超越普通人百倍甚至千倍的薪酬,而给予的压力却并不会超越普通人的百倍或千倍。

      比起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走过了10个年头的中国基金业依然非常年轻,也存在一些天生固有的缺陷。海内外基金行业的制度和文化差异,也使基金经理对职业价值的评判有很大差异。比如,在美国,基金经理可以从不断改善提升自己业绩水平中获得社会广泛尊重和成就感,这在中国却是很有限的。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海外的基金经理的职业年限比中国要长得多,中国与海外基金经理的稳定性存在巨大差异。

      或许国内基金经理的压力甚于海外的基金经理,但有压力才有动力,也许这正是国内公募基金培养人才的另一种方式:给予超越常人的压力,磨炼出坚韧的意志品质。

      试问,中国又有多少行业能有基金经理这样的高薪待遇。公募基金业应树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基金经理更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曾经培养过自己的基金公司,进而去更好地回报社会、回报信任自己的基民。

      目前,中国公募基金业需要呼唤更多的林奇式的基金经理。林奇当之无愧的是最优秀的基金经理,其管理的麦哲伦基金连续13年复合收益率达到29%,基金从2000万美元成长到140亿美元。林奇从业年限之久,为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之多是每个基金经理都应该学习的楷模。

      他每天6点15分乘车去办公室,晚上7点15分回家。一年行程10万英里,相当于一个工作日400英里。每天午餐都见一家公司,每天听200个经纪人的意见。他和他的助手每月要将2000家公司检查一遍。他所承受的压力比起中国的基金经理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基金业也需要像林奇这样的基金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