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圆桌
  • 8:信息披露
  • 9:特别报道
  • 10:上市公司
  • 11: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股民学校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调查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7 1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时事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规定公布 决策失误将被问责
    最高人民法院要求
    做好金融危机下劳动争议案件审判
    青海调整7大产业发展思路 
    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访葡
    投资贸易合作项目协议签署
    “双政策”面临三大挑战
    企业公民蓝皮书:工业企业仍是环境污染主要源头
    韩今年出口额
    将升至世界第九位
    波兰将于2014年加入欧元区
    油价10日收于60美元以下
    美财长:
    必须加强金融衍生品监管
    奥巴马:
    刺激计划成效下半年可显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双政策”面临三大挑战
    2009年07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为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半年时间过去了,实践已经证明,“双政策”是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将坚定不移地实行下去。但人们同时注意到,在“双政策”实行的过程中,也凸显一些难点,面临一些挑战。

      

      民间资本启动迹象不明显

      作为“双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宣布实施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而衡量这一计划是否取得预期效果,除了这些投资的进度、质量和有效性外,更为关键的在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民间投资。

      来自民间资本强省浙江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省的政府主导性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66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民间投资只有个位数增长,为8.2%。浙江的境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

      综合目前各地的投资数据,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政府投资的快速增加。在全部投资增加额中,政府项目约占其中的一半。这意味着,在政府项目投资高潮的背后,庞大的民间资本启动迹象还不明显,需要撬动的目标尚未实现。

      “受经济前景不明朗、生产订单不足、产能普遍过剩、工业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投资谨慎,观望情绪相当普遍。”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在调研中均发现了这类现象。

      “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民间资本仍然没有很好地进入到社会生产领域中去,民间资本还没有太多赚钱的机会,这是当前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必须要关注的地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指出。

      

      实体经济更需资金支持

      今年年初,有关方面在确定全年5万亿元信贷资金的增长目标时,还认为“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然而,事情的进展却出乎了业内人士的预料:前5个月,银行新增信贷就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到6月底时,新增信贷资金已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是2007年信贷增量的两倍。

      与全球主要经济体信贷紧缩形成鲜明对比,充裕的信贷供给有效配合了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并快速企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遭遇着信贷资金外溢的挑战。对此,人们普遍认为,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但基础还不够稳固,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必须坚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连贯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但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资金流向的监管。

      

      宏观政策调控凸显两难

      警惕通货紧缩的说法还没有结束,最近一段,关于通胀来袭的争论又不绝于耳。

      一些经济学家大胆作出预测,说近期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理由有,5月份,总体反映世界主要商品价格动态信息的CRB指数,大幅上涨14%,创下1974年7月以来单月涨幅的新高。6月1日该指数一天上涨3.1%,创两个月来单日最大涨幅。与此同时,他们还认为,“市场充斥如此多的资金,通货膨胀很快袭来也在情理之中。”国际清算银行更于日前发出警告:如果各国不能及时调整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期的全球通胀将难以避免。

      但有更多的人则认为,近期并无通胀压力。事实情况似乎支撑了这一判断。最近几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双降”的局面并未缓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5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2%,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CPI仍在低位徘徊。从上述情况,非但看不出通胀的踪影,甚至通缩的压力也并未完全解除。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