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圆桌
  • 8:信息披露
  • 9:特别报道
  • 10:上市公司
  • 11: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股民学校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调查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7 1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圆桌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圆桌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09年07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鹏峰 石贝贝
      史丽 资料图
      连平
      程军
      王志浩
      巴布
      推出正当其时,需求受限多因素

      7月6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正式启动,被各界誉为人民币朝着国际化目标迈出了第一步。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以及较高的外贸依存度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推出的坚实基础,但推出初期,也有人质疑其需求空间,那么,在试点初期,限制需求空间的因素会有哪些?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的逐步扩大,境外人民币流动量增加,人民币利率及汇率又会受多大影响?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与论证。

      ⊙本报记者 周鹏峰 石贝贝

      嘉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中国银行公司金融总部(国际结算)总监 程军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中国研究部主管 王志浩(Stephen Green)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新兴市场研究及策略主管 巴布(Sebastien Barbe)

      1 推出正当时

      上海证券报:如何看待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推出背景及时机选择?

      

      程军:最大的背景就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以及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这为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奠定了基础。同时市场行为也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因为经贸往来多了,两国用第三国的货币有很多不便,一有汇率风险,二有汇兑成本。所以企业都希望两国交易最好用其中一国货币。从目前中国的经济情况和人民币这些年的走势来看,选择人民币作为双方交易的货币是有必然性的,人民币不仅存在缓慢升值的预期,币值也相对稳定。再有,金融危机以后,各国央行都在提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包括周小川行长也撰文说要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但超主权货币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必须一步一步来。第一步应该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目前美元占世界贸易结算量的80%。随着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等作为结算货币广泛运用并削弱美元独大地位之后,才有可能构建超主权货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背景。

      同时,推出时机也很重要,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流动性紧张,比如说巴西要从中国进口,传统用美元,但美元流动性紧张,这就导致即使双方有交易意愿,但却缺乏交易工具的局面出现。这时人民币的市场需求也就出来了,自去年12月以来,央行已与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在此前,中国还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8个周边贸易伙伴签订了双边货币结算协议。

      这几年我们的进出口企业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汇率风险,该用欧元还是美元结算他们很难把握,所以他们乐于用人民币做交易以规避汇率风险,主观上也愿意看到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主客观的条件都有了,又有金融危机这根导火索,推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也就正当其时。

      

      连平:与金融危机爆发有很大关系。在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货币汇率出现很大波动的情况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规避汇率风险,就会遭受很大损失。而规避汇率风险有很多办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使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危机提醒了我们,因此去年8月份国务院就提出了进行试点的打算,那时正是次贷危机不断深化的时候,这方面更多是从外贸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考虑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危机导致大家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危机阶段美国利用美元特殊的地位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对它有利的一面,采取了一些利己不利人的政策,比如说实施没有节制的货币政策,这会给未来全球经济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因此,各界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也高涨。但这个改革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比较现实的就是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走出国际化的第一步。实际上,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开放程度也高,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各方面条件都越来越具备,所以适时推出人民币跨越贸易结算。

      2 需求受限多因素

      上海证券报:有分析认为,目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需求量不大,您认为,需求空间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需要哪些制度推进?

      

      连平:需求空间受限制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人民币支付结算还不是很了解。长期以来企业一直以外汇作为进出口结算货币,在一些人眼中,像是国际法规定只能用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结算一样,从没想过人民币也可以用来支付结算,因此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认识还需要有一个过程。第二方面就是中国现在能够决定使用什么货币、有定价权的出口企业不多。而目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主要还是我们的企业,他们主导权的不足,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需求的提升不利,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外,尽管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对人民币结算需求是在不断增长,但能否以人民币结算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还取决于当地政府。因为货币问题事关国家利益,比较敏感,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这也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贸易项下的制度安排对需求的影响也非常重要,通常来讲制度安排越严格需求就越小,越宽松需求就越是大。但我相信随着这项业务的不断推进和成熟,制度安排一定会从紧逐步走向宽松。

      

      程军:目前国家规定的试点地区只限于港澳、东盟,但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陆续有欧洲、非洲、南美等地客户问我们能否用人民币结算。但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初期不可能出现井喷式需求。现在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很多客户咨询,但能够落到实处的比例还不大。即使全落到实处,一年做几百亿或几千亿,相比中国每年几十万亿元的进出口量来说,比重还是非常小。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56万亿美元,其中对香港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量分别为2036亿和2311亿美元。试点初期人民币贸易结算需求量对我国外贸的整体影响有限。

      实际上,初期政府主观上也想控制需求规模,比如对试点地区、试点企业的限定,还有对银行售收汇额度的限制。毕竟,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可能有一定的风险,有关部门也要先看看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监管和调整,再考虑逐步放开。

      同时,客观上市场也不可能一下子全接受,我们的企业自然非常乐意用人民币结算,但交易对手则不一定,尽管人民币有升值预期,币值也相对稳定。毕竟,初期用人民币结算至少会有一定的操作性麻烦,有了人民币,还要对人民币进行管理,要看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汇率的波动。再有他们多年习惯用欧元、美元结算,突然改用人民币还要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我们的企业也同样。

      但我们希望各方面主观上要加以推进,这对我们的企业有好处,且是大势所趋,从银行角度而言,整体也是利好。长远来说这是一块大蛋糕,所以银行都在争这个业务。中行国际结算量占整个中国对外贸易结算量的30%以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我们也争取不少于这个份额或获得更大的份额。

      

      王志浩:中国内地企业可能会非常期待采用人民币进行进出口贸易,这将帮助他们减少汇率风险。在现阶段,仅有少数指定企业可对进出口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在境外,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一些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贸易的企业仅使用一种货币——美元,他们无需对冲汇率敞口,人民币结算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一些企业选择在远期市场对冲汇率风险,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NDF)可能更适合他们的需求;一些企业可能会顾虑到人民币结算的时间成本、工作量等。

      至于如何推进,我认为香港进出口企业有时可能需要更多的人民币流动性,比如,人民币贷款,或者香港进出口企业需要将所收到的人民币兑换成港元。因此,需要对上述类型交易进行开放。政策决策层希望能够限制投机类的交易,只有在提供真实贸易背景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办理人民币借款和换汇等业务。目前,一些香港企业可以在中国内地开立人民币账户,尤其是从当地零售业务中收到人民币的香港企业,但这仅仅限于对特定类型的企业和交易种类。此外,虽然人民币可以一次性兑换为港元,但反向兑换仍受到限制,比如,港元兑换人民币存在每日兑换限额等。这些限制中的一部分需要进一步放松。

      与亚洲、欧洲和美国进行贸易的香港企业一般都采用美元结算,这样就自然地规避了外汇风险——其收支均以美元进行。一旦引入一种新的结算货币,将会产生汇兑风险,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风险,从而将增加成本。当然,这种成本目前主要由中国企业承担,它们收取美元但成本为人民币。贸易伙伴间定价能力的较量将决定是否会更改结算货币。那些开始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又无法规避外汇风险的企业,需要开始考虑如何对冲新的外汇风险。

      3 短期对汇率及利率影响不大

      上海证券报:随着人民币的境外流动量增加,如何保持人民币跨境流动有序稳定?对人民币利率及汇率有多大影响?

      

      连平:将来通过贸易项下,甚至未来会发展通过非贸易项下流到境外的人民币会越来越多,但真正的资金流还是在中资银行里面。未来逐步的发展将来会涉及人民币资金的回流,回流的渠道,回流的去向,除了可以用于支付,可以进行汇兑之外,将来肯定会放开投资,那么向哪儿投资?投资什么产品、什么市场,怎么进行投资?什么情况下可以允许进行投资?都是将来要研究的。

      还有投资于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必然会带来资金流动的问题,会涉及相关的制度管理等多这方面的具体问题,但我相信还不会很快就允许这些资金去投资股票及相关的金融市场,还会有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间会有两个因素未来对它有一定的影响,一个因素就是境外企业手中人民币越来越多,对中国金融市场进行投入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这会对市场开放形成一定的要求。还有就是由于制度框架相对偏紧,人民币贸易项下支付结算会处在一个比较缓慢的发展过程当中。到了某个发展阶段,为了能够发展这项业务,使得人民币能够更多的走出国界,因而有可能逐步放宽。

      

      王志浩:境外企业收到人民币后,除了用其支付货款外、将如何使用?像香港那样将其存入在本地银行开立的人民币账户是个良好的开端,下一步将是考虑如何在境外建立人民币资产投资市场,主要是人民币债券。只有这样,企业、各国央行、投资者等才愿意较长期持有大量的人民币。人民币债券市场可以在香港设立,那里已形成一定的市场基础。

      另一个选择是,将中国国内债券市场向境外投资者开放。但由于这将涉及部分资本账户的开放,选用这种办法具有更大困难。此外,由于境内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并不充足,因此对许多投资者来说并没有太大吸引力。

      

      程军:刚才说政府主观上有限制,也是考虑到随着人民币境外流动性增加,就要考虑防止黑钱利用这个渠道洗钱,防止热钱利用这个渠道进来。以往就有热钱通过贸易渠道进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一打开,可能就更方便,至少通过人民币进来少了兑换的关卡。但人民银行有关部门对这个有严格的规定,具体到银行则需要审查每笔业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不过,目前还不大可能出现人民币大幅流进流出的异常情况,初期可能会有一点人民币流出,因为现在境外人民币不多,就港澳地区有几百亿,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必须有一些铺底的人民币流出去。当然这个量会随着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扩大逐渐扩大,随之我们则要考虑人民币会不会突然回流,这对我国外汇储备,还是国内流动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相对利率和汇率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这是我们担心的一点。不过,我们认为短期几年内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国政府会一步一步地放开,银行要对贸易背景进行审核,人民银行还会通过其他手段,包括通过收售汇限额来控制量,一旦认为出现异常,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把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从历史上来看,二战后大量的美元流到欧洲用于重建,且量相对较大。但当时欧洲美元利率对美联储利率并没有造成很大冲击,且目前境外人民币量还非常小,没法跟那时欧洲拥有的美元量相提并论,所以这点暂时不用担心。

      还有汇率方面。有可能会出现境外人民币汇率市场跟境内人民币汇率市场不一样的情况。实际上现在境外NDF对人民币对美元未来远期汇率的预期与国内的银行报价不一样,有时相差较大,这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境内和境外的市场。但那只是很小市场,并不对整个中国的外汇政策产生影响。

      4 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第一步

      上海证券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对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有多大意义?

      

      程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第一步,意义重大。人民币真正变成国际货币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但任何货币的国际化都必须从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开始。只有当我们的货币成为企业普遍接受的结算货币,国外的企业或者政府机构才有可能拿人民币作为一个投资货币,发展离岸市场、债券市场或其他市场。同时在这些都有相当基础之后,别国才有能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连平:我觉得意义很深远。现在暂时划定了港澳和东盟地区作为试点区域,这两大区域是我们进出口的主要区域之一,我们相信香港地区的港资企业,还有内地在香港地区的企业,使用人民币支付结算的这种需求应该会有较快的发展。因为这有利于他们锁定汇率风险,对贸易发展非常有好处。两次大战后初期,贸易发展非常快,与汇率比较稳定有很大关系。但最近也有分析认为,由于中国内地和东盟、港澳关系比较密切,五年以后在这些区域,人民币结算占比可能达到40%左右,我认为有些高估了。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对这个地区的贸易稳定肯定有明显的好处,但难有这么大的发展。原因很多,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的制度安排,就是说人民币作为支付结算上资金的回流,会有什么样的安排,会不会比较快的打通回流渠道?然后允许资金对境内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进行投资?我个人觉得偏谨慎一些的可能性较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金融危机对我们冲击相对来说都不大,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资本项下货币兑换管控比较严格。因此大家都比较赞同谨慎对待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动和货币可兑换。因此,短时间内很难期望制度安排会有较大的调整,这会对人民币贸易项下支付结算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短时间内我们还难期望中国的出口企业竞争力会迅速提升,这也会影响人民币结算区域范围内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中国出口企业的货币选择权和定价权。

      目前,我们想在同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大量推进人民币结算难度要比在周边地区发展中国家难得多,而这些发达地区正是全球贸易最主要的地域。当然,目前欧洲、北美发达国家也不是就没有需求,最近有北美有关的官方表达了这种兴趣,希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能在他们那边也能发展起来。

      但短期内不能期望人民币在全球贸易支付结算当中占比有很大的提高。但相信在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当中,尤其是在东盟、港澳地区或者东亚(除日本之外)会有较快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规模以及相当高的外贸依存度对推行人民币结算都非常有利,但应渐步而稳健的发展,不能贪图快速发展,否则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

      

      上海证券报: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距离到人民币真正国际化、成为主要储备货币之间还需要哪些步骤?

      王志浩:结算试点的推出,意味着人民币向替代美元成为亚洲区内主要的贸易货币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除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银行已经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中国香港等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人民币互换协议。我们可以期待,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项目从香港向亚洲其他地区扩展,货币互换协议可能会在其中发挥作用。

      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扩大国内债券市场、审慎开放资本账户、允许内地企业进入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提供更多对冲汇率风险的人民币金融工具等问题都需要被考虑。但长期来看,周边地区以及本地区外的国家开始以人民币进行贸易定价,都将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及国际地位。今年,我们看到人民币在香港已迈出了几小步,未来,人民币将走向世界。

      

      巴布:跨境贸易结算采用人民币,这是朝着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种类多元化的方向前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削弱美元。

      从现在到人民币最终成为主要储备货币,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需要开放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尤其是对境外投资者展开这个“大门”。在此过程中,目前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两大障碍。第一,中国目前的债券市场容量并不是非常大,中国政府债务量本身也非常小,从中国国债的数量来讲,远低于欧洲、美国的国债量。第二,中国的机构和企业债非常有限。因此,最终实现人民币成为其他国家的主要储备货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国债、企业债市场,尤其是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第二,中国的整个银行体系需要更加的现代化、市场化,促使银行更好地控制风险。也就是说,在开放国门迎接境外投资者之前,中国首先必须确保自身银行体系能够应对国外的竞争。

      此外,就是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人民币汇率还要能够自由浮动。这些都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