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 月份M1、M2同比增速分别为24.8%和28.5%,均创多年新高,环比也分别加快6.1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笔者认为,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6月的货币供应量数据,这有助于对整体趋势的把握。
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国内的资金情况还是非常好的,市场的流动性也是非常充裕的,这些数据表明实体经济正在快速恢复,可以和其他经济指标如PMI互为印证。中国的M1以企业活期存款为主,代表着经济中最活跃的货币成分。当经济活动向好时,企业存款中的活期占比增加,M1增速上升。M1同比增速由5月的18.7%跳升至6月的24.8%,表明企业生产活动在迅速恢复。M2和M1增速之差由6月份的7.1%快速收窄至3.7%,剪刀差的缩小表明实体经济的活力正在恢复。广义货币供应量M2包含M1以及企业和居民的定期存款,M2环比增速小于M1,意味着存款有向活期化转变的趋势,经济活力强才需要更多的活期货币,M2和M1剪刀差的缩小是实体经济恢复的证据。M1同比增速和股市走势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性,伴随着6月M1同比增速的上升,A股市场6月也大涨。股市和M1的同向走势表明股市和M1的正相关性依然得以维系。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看到数据好的同时,有些问题值得投资者思考。第一,货币供应快速增加会否导致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复苏是有益的,但过于泛滥的货币也会带来潜在的高通胀风险。在货币供应增速创多年新高后,央行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的可能性在增大。目前,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改变,但央行对货币政策作出微调的迹象也开始显现,货币供应率增速创新高可能会加速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的步伐;第二,虽然M1增速可能还会惯性上扬,但空间已不是很大,如果M1增速遇顶回落,对股市的走势将是一个挑战;第三,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周期呈缩短的趋势。以M1为例,过去明显具有3-4年的周期性,但最近一个周期,M1同比增速见顶于2007年8月,见底于2008年10月,间隔只有14个月。2009年6月,M1同比增速创出多年新高,距2008年10月的底部更是只有短短9个月。反映到股市上,或许意味着股市的波动会较以前增加,趋势的转换也会比过去频繁,值得投资者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