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7月16日(伦敦时间),招商银行伦敦代表处在英国伦敦成立。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指出,为适应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国家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需要,银行要为大中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跟随式的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业必须大力提升自身的管理理念和水平,坚持国际化发展道路。
上海证券报:您能谈谈贵行纽约分行在金融危机后的情况吗?
马蔚华:实际上,我们纽约分行在金融危机之后业务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比如说存款,很多中资机构要求存到中资的银行去。纽约的中资银行就几家,要来存款的比较多。我们在纽约还没有零售业务,纽约的贷款市场仍是变幻莫测,我们才刚刚进入这个市场,所以比较审慎,我们目前参与了一些银团贷款,这样可以降低风险。
其实,开分行,包括设代表处,很大的意义在于去了解国际市场,了解国外的游戏规则,知道风险是怎么回事,因为你总在国内的话,始终学不会“游泳”。我们也不能指望纽约分行能像国内的分支机构带来那么丰厚的利润,因为我们是在一个比较陌生又充满风险的市场,在一个环境、法律制度完全不一样的市场,只能先去熟悉,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
上海证券报:部分国内银行在海外业务有较大的亏损,此时为什么还坚持主张走出去?
马蔚华:这次中国的银行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比较小的,我们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银行业的实力比原来增强很多。这30年来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9年时是不到两千亿的资产,现在发展到70万亿。从银行体系到治理结构、运行机制,产品服务的品种和体系,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二,监管比较严格。中国对银行的监管从没有放松过,相对其他的金融行业,监管单位对银行的监管一直都比较严,所以银行的经营也相对来说比较规范,管理也是越来越好。特别是这几年,中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理念、手段、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是一致的。有了这些条件,即使有时出现一些风险的苗头,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解决了。
第三,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程度仍不是很高。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国际化是迟早的事情。国家都号召企业走出去了,我们要服务客户,就要走出去。全球化的进程中,谁也躲不开,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是个必然,所以要坚持走国际化道路,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此外,现在也是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一个机会。由于金融危机,外资银行正在积极进行去杠杆化的进程,外资银行去杠杆化意味着从很多新兴市场撤资,他们不得不退出市场或主动收缩业务,这就给中资银行留下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客户资源,给中资银行创造了机会。目前,招行纽约分行的员工绝大部分来自于当地金融业,其中不乏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资深金融业从业人士。
上海证券报:去年,招行成功收购永隆银行,现在该银行情况如何?
马蔚华:其实世界上很多的并购都失败了,成功率很低。如果我们去海外收购,去欧美收购银行,把握是不大的。我们收购了永隆银行,为什么选择香港?因为我们招商银行就在深圳,和香港一界之隔,我们在文化上基本是相同的。在收购香港永隆银行时,我们就考虑到整合成功的概率大,而整合异域文化的话就没有这么大的把握。其次,我们的市场是相通的,我们的客户在香港有业务需求,香港永隆银行的客户在内地也有需求,所以我们看到跨境业务市场潜力非常大。此外,很重要的是,香港跟国际市场是联系在一起的,它的游戏规则、法律体系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香港试水先积累经验,比从中国内地直接到很远的地方并购发展更稳妥。香港其实也是一个试水基地。
现在,永隆银行的整合工作还是比较顺利,我们开展了“两地快速汇款”、“见证开户”以及信用卡方面的各项业务合作。我们目标是今年一年要有起色,三年要显著变样,五年在香港打造一个优秀的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