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专版
  • A4:时事
  • A5:股民学校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7 20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6版:基金·对话
    上一版  
    pdf
     
     
     
      | B16版:基金·对话
    积跬步 以致千里——对话长盛基金总经理陈礼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积跬步 以致千里——对话长盛基金总经理陈礼华
    2009年07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文清 见习记者 刘真
      厚积薄发,稳中求胜,长盛基金拉了一根“长阳”。2009年迄今为止中国基金业最成功的创新桂冠无疑已被长盛基金发行的国内第一只可分离交易基金——长盛同庆摘走:1天募集147亿的成绩再次证明长盛基金在金融工程、产品创新领域的非凡实力。

      陈礼华是一位思想型的管理者,不论是他与记者的对话还是他日常言论中,总是能够站在行业前瞻的角度思考问题,发出独到的见解。

    ⊙本报记者 王文清 见习记者 刘真

      基金产品创新大有可为

      记者:5月份长盛同庆成功结束募集,投资者经过去年的熊市洗礼还没有完全恢复对公募基金信心的时候,长盛同庆一天募集了147亿,这说明投资者对创新产品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您对基金业的创新怎么看待?

      陈礼华:整个基金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概括来说,我国基金业十年的快速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行业自身不断创新的结果,这体现在业务创新、监管创新以及产品创新等诸多方面。就产品创新而言,目前的基金产品已经涵盖了股票型、平衡型、债券型以及货币基金和保本基金等国际成熟市场上的主要基金品种,风格上涵盖成长型、价值型以及专门的大盘基金和中小盘基金等。指数基金和ETF基金LOF基金等交易所上市基金也得到很大发展,但真正在基金产品收益(风险)终端进行细分以及更有针对性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绝大部分基金产品风格比较雷同,远远满足不了老百姓以及机构投资者的需求。而长盛同庆之所以发行得比较成功,就是通过基金收益分配的结构化安排,对风险和收益进行了定级细分,同时采用上市分离交易的方式赋予投资者二次选择权及充分的流动性,较好地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需求。此前,长盛与高盛等境内外合作伙伴多方探索,进行了两年多的积极准备,同时得到了监管部门、交易所以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创新不是刻舟求剑。中国基金业创新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现有成品、现成模式,也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而应根据中国资本市场实际,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真正适合我国投资者需求的产品。要一切从实践出发,既体现出产品本身鲜明特点,又让不同投资人都能看得懂,这样的创新才更有现实意义和生命力。

      我反对过分复杂化、过度杠杆化的创新。但就基金业的创新来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金融创新有诸多微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搞集体“向左转”,基金业仍要坚持走稳健发展和突破创新并举之路。未来随着创业板、股指期货、黄金等大宗商品交易的交易所化等的推出,基金的投资对象将不断拓宽,基金创新大有所为。

      

      基金业国际化面临难得机遇

      记者:业内人士认为基金行业从迅猛发展的导入期,到了平稳增长期,在这样的时期,长盛基金将怎样定位自己的发展路径?

      陈礼华:经过十余年的成长,基金业已发展成为拥有63家基金管理公司、553只各类基金产品和近3万亿资产管理规模的金融服务业,业务范围涵盖了共同基金、社保和年金管理、专户理财、QDII和QFII投资顾问等全方位的资产管理业务;从发展的阶段来说,前十年基金业是外延式扩张,现在进入了“个性化时期”:产品个性化、公司定位个性化、公司文化个性化,这与公司人才储备、企业机制、文化定位和它的发展积淀有关。有些公司可能向全能型集团化方向发展,有些公司可能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比如中国已出现专门定位于做绝对收益产品的基金公司,可能也会有重点定位于专户理财方向的基金公司。

      对长盛来说,我们将坚持“定位国际化全能型”的发展战略,以提升公募基金业绩和品牌影响力为基础,稳步发展社保基金业务,大力拓展专户理财业务,择机推出QDII产品,深化渠道开发和建设,使公司发展成业内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全能型资产管理公司。围绕上述发展战略,公司在产品创新能力、投资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四个方面确立自己的优势,长盛的目标不在朝夕之赢,而在长远之胜,在长期中取胜,在长跑中取胜,就是长盛。

      在新的行业发展新形势面前,如何在稳步提高公募基金业绩和规模的基础上,在新业务以及创新方面顺利突围将成为重塑行业竞争格局的关键所在。

      记者:作为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公司很早就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好于发达市场国家的背景下,长盛是怎样定位自己的国际业务?

      陈礼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不会因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戞然而止,基金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潮流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因为通过行业的对外交流和开放,我们一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先进经验、管理技术,总结教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还可以投资海外市场,更好地满足国内投资者多样化的理财需求。所以长盛不会因为外在的环境变化而改变既定战略,要坚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的资源和优势,审时度势,在今年下半年择机发行公司的首只QDII产品,稳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步伐。

      我认为,今年下半年到明后年可能是中国基金业大力发展QDII等海外业务和实现国际化难得的历史机遇。

      

      制度文化确立长久优势

      记者:作为基金行业“老十家”之一,长盛基金曾经一度错过了规模扩张的好时机?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陈礼华:长盛一直以来都是一家稳中求进的老公司,我们也注重资产管理规模,但我们不单纯追求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张,不会在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盲目扩张,而更看重与公司资产管理能力相匹配的资产规模增长,在资产规模增加的同时能给投资者优良回报,从公募基金累计分红金额/基金净值规模这一指标来看,我们居于整个行业的前列。而且我们相信,“伏久者,必飞高”,因为只要你公司治理、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投资业绩这些“内功”练好了,资产规模增加也就水到渠成。

      目前大家所看到的资产管理规模数据是指公募基金的规模,如果加上社保等机构投资者委托管理的资产,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我们公司管理的总资产规模已达960亿元。

      这两年我们重点在公司的制度建设上扎扎实实地下工夫。一个公司依靠个人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了,靠出现一个明星基金经理、一个明星总经理的时代也过去了。只要有制度保证,公司的各类风险才能有效控制与防范,只有在业务架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改革和优化,创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机制,让那些有才华、有理想和有事业心的员工能够长期在公司施展其才华,公司才能基业常青长盛。

      记者:我们看到长盛基金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您介绍一下公司的风格定位和社会追求。

      陈礼华:“创造价值,同盛共赢”是我们长盛人的文化追求。倡导“创造价值”,在公司内部不能无所事事,要对得起投资人的信任,对得起社会,为社会奉献才智和汗水,为投资人带来良好回报。提出“同盛共赢”,就是提倡公司发展与投资人共赢,与员工共赢,与合作伙伴共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一句诗来表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投资人买了长盛基金,就是对长盛人的信任,我们长盛要通过规范运作,严格管理,创造优良业绩,作投资人一辈子都信得过的投资管理人。

      

      投资成功关键在于投研平台

      记者:根据您的多年从业经验来看,基金公司取得长久业绩领先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陈礼华:关键在于要搭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投研大平台。经过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改革,长盛的投资决策体系已经系统涵盖了宏观经济与政策、股票市场、固定收益、国际市场、组合绩效分析和市场技术分析六方面,形成了从宏观到行业和个股、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从基本面到政策面市场面的“投研一体化”的研究体系和决策体系的统一,较好地实现“自上而下”宏观决策与“自下而上”个股选择的统一。这个大平台是不断发散的,可叠加的,可延展的。我们追求投资的客观化,一体化。长盛的文化就是开放的文化,任何一人都可以对投资说三道四。所以我的任务,作为投委会主席,要做好一块海绵,把所有人有价值的意见综合起来,最后做出一个有弹性的有指导性决策。我们公司也是实行投委会领导下的基金经理负责制,投委会有决议,但是允许基金经理有10%-20%幅度的选择权。投委会基本上定位于侧重自上而下,管宏观方向和策略,大的方向和仓位,自下而上的事主要交给基金经理。我觉得这个结构是比较好的。

      今后,随着公司多元化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公司将在统一研究平台和投资决策委员会统一指导的基础上,根据各单元资产管理业务的具体特点,逐步设立公募基金、机构投资和国际投资三个专业投资决策体系,做到专业投资与统一决策的有效结合。投资要取得优异成绩关键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强大的研究平台支持,在机构投资者逐渐占据市场主导的今天,研究不仅仅是投资的基础,而且是创造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二是在投资目标导向上,控制下行风险甚至比追求净值上涨更重要,说得通俗一些,如果要在“涨的多”和“跌的少”之间选择,我们更倾向于后者;三是在投资决策上,“只有最开放才能形成最成功的集中决策”,在此基础上,做到团队决策和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有效结合。